- 宁波概览
开篇语
文明宁波:宁波是一个古城、一个商城,也是一个港城。古老文明为宁波积累了深厚的历史底蕴,现代文明使宁波充溢着无限的活力和生机。宁波人正是在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的交融中,不断铸就着新的辉煌。作为全国首批文明城市之一的宁波,正以她独特的魅力、蓬勃的活力向着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目标大步前进。
魅力宁波:以“诚信、务实、开放、创新”作为城市精神的宁波,集诸多荣誉于一身: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双拥模范城、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中国品牌之都……这些耀眼的荣誉无一不昭示着宁波的魅力。
活力宁波:宁波是一个名人辈出的城市,涌现过王阳明、黄宗羲等一批大思想家、哲学家和历史名人,目前宁波籍的中科院、工程院院士已超过90位。世界船王包玉刚、工商巨子王宽诚、影视巨头邵逸夫等一批国际名流,形成了享誉海内外的“宁波帮”。在“2005中国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宁波位列200个城市中的第6位;在“2005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排行榜”上,宁波在100个城市中列第7位;在《福布斯》“2005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上,宁波在100个城市中名列第7位。在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5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城市”中,宁波位居第18位;在“2005全国百强县(市)”中,宁波所辖县(市)全部入围。
一、宁波概况
地理位置:宁波位于东经120°55'至122°16',北纬28°51'至30°33'。地处我国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北濒杭州湾,西接绍兴市的嵊州、新昌、上虞,南临三门湾,并与台州的三门、天台相连。
地貌结构:宁波市地势西南高,东北低。市区海拔4-5.8米,郊区海拔为3.6-4米。地貌分为山地、丘陵、台地、谷(盆)地和平原。全市山地面积占陆域的24.9%,丘陵占25.2%,台地占1.5%,谷(盆)地占8.1%,平原占40.3%。
气候条件:宁波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6.2℃,平均气温以七月份最高,为28.8℃,一月份最低,为4.2℃。全市无霜期一般为230天至240天。年平均降水量为1400毫米左右,五至九月占全年降水量的60%。年平均日照1900多个小时。
区域面积:全市陆地总面积9672平方公里,其中市区面积为2634平方公里。全市海域总面积为9758平方公里,岸线总长为1562公里,其中大陆岸线为788公里,岛屿岸线为774公里,占全省海岸线的三分之一。全市共有大小岛屿531个,面积524平方公里。
水文状况:宁波是浙江省八大水系之一,河流有余姚江、奉化江、甬江,余姚江发源于上虞县梁湖;奉化江发源于奉化市斑竹。余姚江、奉化江在市区"三江口"汇合成甬江,流向东北经招宝山入东海。
行政区划:宁波辖海曙、江东、江北、镇海、北仑、鄞州六个区,宁海、象山两个县,慈溪、余姚、奉化三个县级市。共有79 个镇、11 个乡、55个街道办事处、490个居民委员会和3007 个村民委员会。
行政区划和土地面积 单位:个,平方公里 | ||||||
地区 | 镇 | 乡 | 街道 | 居民 | 村民 | 土地面积 |
全市 | 79 | 11 | 55 | 490 | 3007 | 9671.59 |
海曙区 |
|
| 8 | 72 |
| 29.44 |
江东区 |
|
| 7 | 72 |
| 37.65 |
江北区 | 1 |
| 7 | 35 | 110 | 208.70 |
北仑区 | 2 | 1 | 5 | 30 | 215 | 585.00 |
镇海区 | 2 |
| 4 | 24 | 62 | 366.9.0 |
鄞州区 | 16 | 1 | 3 | 48 | 407 | 1406.00 |
余姚市 | 14 | 1 | 6 | 52 | 265 | 1527.00 |
慈溪市 | 17 |
| 3 | 75 | 297 | 1154.00 |
奉化市 | 6 |
| 5 | 32 | 354 | 1249.00 |
象山县 | 10 | 5 | 3 | 24 | 490 | 1176.90 |
宁海县 | 11 | 3 | 4 | 26 | 807 | 1931.00 |
市树市花:宁波市树为樟树。市花为茶花。
二、人口与就业
人口规模:2005年底,宁波市拥有户籍人口556.70万人,其中市区213.42万人。按户籍分农业人口为374.09万人,非农业人口为182.61人;按性别分为男性280.35万人,女性276.35万人。按2005年底户籍人口计算,全市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576人。
2005年末人口结构
人口自然变动:2005年,宁波市出生45185人,人口出生率为8.12‰。死亡33635人,人口死亡率为6.04‰,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08‰。宁波市已经连续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低于5‰。
2005年末人口与人口密度
地区 | 人口(单位:万人) | 人口密度(人/平方公里) |
全市 | 556.70 | 576 |
海曙区 | 30.10 | 10225 |
江东区 | 25.21 | 6695 |
江北区 | 22.97 | 1101 |
北仑区 | 34.99 | 598 |
镇海区 | 22.49 | 613 |
鄞州区 | 77.66 | 552 |
余姚市 | 82.58 | 541 |
慈溪市 | 101.54 | 880 |
奉化市 | 47.88 | 383 |
象山县 | 52.74 | 448 |
宁海县 | 58.55 | 303 |
劳动就业:我市大力开发就业岗位,积极落实各项就业扶持政策。2005年,全市新增就业岗位13.3万个,开发社区公益性岗位5764个,年末已建立非正规就业组织628家,从业人员1.5万人。全年用于促进再就业资金支出达3.50亿元,其中发放社保补助、用工补贴2.27亿元。组织2.76万名失业人员和7.45万名农村劳动力开展再就业培训和转移培训,培训就业率在60%以上。至年底,全市共有6.96万名失业人员在政策帮扶下实现再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1.81万名。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5%,已连续三年下降,成为全国再就业工作先进单位和最容易就业城市之一。
三、综合实力
地区生产总值:2005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GDP)2446.40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5%。
财政收入:财政收入与经济总量同步增长。2005年,宁波市共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466.50亿元,同比增长16.4%。其中中央财政收入254.12亿元,增长15.0%,地方财政收入首次突破200亿元大关,达212.38亿元,增长18.0%。财政投向重点突出,其中教育、社会福利及劳动保障投入进一步加大,全年教育支出31.27亿元,增长19.4%;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支出5.72亿元,增长32.4%;社会保障补助支出10.01亿元,增长22.6%。
宁波主要经济指标占全省的比重;
经济指标名称 | 占全省的比重(%) |
生产总值(GDP) | 18.3 |
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 | 23.7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20.6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16.4 |
外贸自营出口额 | 28.9 |
实际利用外资 | 29.9 |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22.1 |
宁波的一天
生产总值(GDP) | 67025万元 |
工业增加值 | 37083万元 |
服务业增加值 | 26412万元 |
工业总产值 | 162649万元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37545万元 |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12781万元 |
地方财长收入 | 5819万元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20817万元 |
外贸自营出口额 | 6090万美元 |
港口货物吞吐量 | 73.65万吨 |
集装箱吞吐量 | 14268标箱 |
全社会用电量 | 7356万千瓦时 |
其中:工业用电量 | 5783万千瓦时 |
四、经济结构
产业结构:全市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28.84亿元,比上年增长1.8%;第二产业1353.53亿元,增长11.8%;第三产业964.03亿元,增长15.2%。三次产业比重分别为5.3%、55.3%和39.4%,第二产业仍是拉动经济的主要力量,第三产业比重比去年上升0.5个百分点。
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第三产业内部各行业多元化均衡发展。以批发零售业、金融保险业、交通运输邮电业和房地产业为支柱的第三产业持续发展,2005年这几个行业的增加值占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60.7%。第三产业内部结构的进一步优化,增强了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
投资结构: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2005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370.42亿元,比上年增长25.1%。在投资总额中,工业投资额752.47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54.9%。我市投资更加注重技术投入,全年用于设备工器具投资达357.80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26.1%,比去年同期提高5.6个百分点。大项目投资成为拉动我市投资增长的主力军,全年亿元以上大项目投资完成553.80亿元,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40.4%。房地产开发投资在经受宏观调控的洗礼后,依然保持平稳增长,全年完成投资额258.20亿元,增长10.2%,占全社会投资比重为18.8%。从产业投向看,三次产业的投资比例为0.1∶55.2∶44.7。投资主体日趋多元化。
五、农村经济
农业产值: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产值207.4亿元,比上年增长3.5%。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巩固,粮食生产继续回升,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4.53万公顷,在去年增加的基础上继续保持稳定,并比上年略有增长。受市场推动作用,我市农户饲养积极性较高,推动了全市畜牧业的持续稳定发展,全年肉类产量比去年同期增长5.8%
生态农业:进一步发展绿色农产品,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全市已有有机食品19 个,绿色食品85个,无公害农产品133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已达到了236个,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68万亩。
规模化经营: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拥有6家国家级、16家省级、192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龙头企业技改贴息补助工作稳步推进,全年共下达市级技改补助资金1550.8万元,县(市)、区配套640万元。
农产品出口:全年农产品自营出口5.56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3.6%。
六、工业和建筑业
工业生产:工业生产继续增长。全年完成全部工业增加值1021.7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2.2%。全年完成工业总产值5936.70亿元,比上年增长18.4%。
工业结构:随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宁波工业的重工业化趋势明显,从全年运行轨迹看,在规模以上工业中,重工业产值增幅基本领先轻工业5个百分点以上,重工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63.1%。
工业增长多元驱动:工业生产增长呈现多元驱动的格局。从所有制看,各种经济成分工业全面增长,其中外商投资企业、港澳台投资、股份制及私营这四种所有制工业企业总产值分别增长28.1%、34.8%、27.4%和21.2%,拉动工业增长21个百分点。
工业经济效益:全年全部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4533.25亿元,比上年增长24.8%;产品销售率98.39%;实现利税428.07亿元,增长4.8%,其中利润254.43亿元,增长3.4%。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8.14。
品牌宁波:宁波已成功培育了11个中国驰名商标、12个中国500个最具价值品牌和35个中国名牌产品。在商务部公布的“2005-2006年度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出口名牌”中,宁波有20个品牌入围,占品牌总数的11%,是国内拥有国家级出口品牌最多的城市。“中国文具之都”和“中国模具之都”也花落宁波。
建筑业:建筑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建筑业增加值151.74亿元,比上年增长9.0%。全年完成建筑业总产值712.37亿元,比上年增长19.5%;施工面积8776.1万平方米,增长2.8%;竣工面积3018.7万平方米,下降5.5%。按建筑业总产值计算的全员劳动生产率达到人均14.1万元
七、第三产业
国内贸易:消费品市场稳中见旺。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759.83亿元,比上年增长14.0%。
规模效应:商贸企业规模效应进一步凸现,全市限额以上批发零售贸易企业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7.35亿元,增长15.4%,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
交易市场:以大型专业市场为龙头,综合性市场为骨干的大市场、大流通格局已经形成。年末拥有年成交额超亿元的大型骨干市场95家,年成交额915亿元。
消费结构:居民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加快,轿车、体育与娱乐用品类商品持续旺销。全年汽车零售额比上年增长47.8%,石油及制品类零售额增长86.2%,体育、娱乐用品类休闲商品零售额增长35.4%。
金融业:金融市场体系不断完善,金融业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3915.95亿元,比年初增加665.93亿元。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3089.36亿元,比年初增加485.84亿元。信贷结构积极调整,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增长较快,中长期贷款增速回落。金融机构资产质量进一步好转,被评为金融生态环境一级城市。
保险业:保险事业较快发展。全年保费收入51.20亿元,比上年增长9.7%。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22.29亿元,增长19.2%;人身险保费收入28.90亿元,增长3.4%。全年支付各类保险赔款及给付16.98亿元,比上年增长31.9%。其中,财产险12.54亿元,增长33.1%;人身险4.44亿元,增长28.3%。
交通运输:全年完成客运量2.85亿人次、旅客周转量104.23亿人公里,同比分别增长5.6%和5.0%;完成货运量1.73亿吨、货运周转量745.1亿吨公里,分别增长9.0%和34.5%。民航旅客进出港吞吐量237万人次,增长28.0%。全社会汽车拥有量29.55万辆,增长11.5%;营业性汽车4.59万辆,其中营运客车9691辆。全市客运班线1147条,通达全国300多个城市和省内各地。
邮电通讯:邮政、电信业务稳步增长。全年邮政业务总量5.46亿元,增长8.4%;电信业务收入71.45亿元,增长14.3%;固定电话用户339.41万户,增长14.4%;年末移动电话用户和互联网用户分别为467.10万户和170.53万户,分别增长11.0%和64.0%。
房地产业:房地产业保持平稳发展。全年完成房地产投资额258.2亿元,增长10.2%。商品房竣工面积624.62万平方米,增长6.4%;商品房销售面积466.51万平方米,下降9.7%。全年商品房销售额204.14亿元,增长16.6%。
会展业:会展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大会展的发展格局,我市荣获“2005年度中国优秀会展城市”称号,浙洽会·消博会和服交会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十大知名品牌展会”。中国国际住宅产品博览会、中国家居博览会、中国旅游投资洽谈会、中国国际机械工业博览会、中国塑料博览会荣获“2005年度中国(行业)最具影响力的品牌展会”称号。2005年全市共举办各类会展活动85个,同比增长58%;展会标准展位总数2.8万余个,增长55%;展出面积60万余平方米,增长33%。
旅游业:2005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43.8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36.1%,旅游创汇2.48亿美元,增长62.1%;接待国内旅游者2352万人次,增长17%,国内旅游收入238.4亿元,增长23.8%;旅游总收入258.2亿元,增长25.8%。
八、东方大港
历史沿革及自然条件:宁波港于公元752年(唐天宝11年)正式开埠,是一个具有1200多年历史的古老港口。改革开放以来,是宁波港发展历史上最快的时期。宁波港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深水良港。宁波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内外辐射便捷。向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向内可直接覆盖整个华东地区及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是中国沿海向美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等港口远洋运输辐射的理想集散地。宁波港水深流顺风浪小。进港航道水深在18.2米以上,30万吨船舶可候潮进出港。可开发的深水岸线达120公里以上,具有广阔的开发建设前景。
港区概况:宁波港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深水大港。现有万吨级以上大型深水泊位50座。主要经营进口铁矿砂、内外贸集装箱、原油成品油、液体化工产品、煤炭以及其他散杂货装卸、储存、中转业务。
集疏条件:宁波港已初步形成高速公路、铁路、航空和江海联运、水水中转等全方位立体型的集疏运网络。全年新开辟航线40条,世界排名前20位的班轮公司都已落户“宁波港”,月均航班数已突破600班。
港口生产:2005年,宁波港共实现货物吞吐量2.69亿吨,同比增长19.0%。吞吐量继续保持大陆港口的第二位。
集装箱生产:2005年,宁波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520.81万标箱,增长30.0%。吞吐量首次突破500万标箱,居大陆港口第四位,并进入世界港口前二十名。
发展前景:随着“宁波—舟山”港一体化进程的启动,将加快提升宁波港综合实力和竞争能力,为未来的发展拓展更大的空间。
九、对外开放
对外贸易:对外经济保持较好增长。全年进出口总额334.95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8.5%,其中出口222.33亿美元,增长33.5%。
贸易结构:全市外贸结构积极调整。加工贸易出口和生产型企业出口比重不断提高,占全部出口比重分别为23.4%和56.9%,均比上年同期提高近3个百分点。
产品结构:出口产品形成新格局。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全市出口的比重分别为53.4%和15.4%,比去年同期分别提高2.3个和1.1个百分点,以较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出口为主的新格局初步形成。
外贸大市:2005年,我市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首次突破300亿美元、200亿美元和100亿美元大关,在商务部出口城市中列全国第8,外贸大市地位基本确立。
利用外资:利用外资稳步增长。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873家,合同利用外资42.10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实际利用外资23.11亿美元,增长10%。项目的规模和质量明显提高。全市新批(含增资)投资总额1000万美元以上大项目217个。单体项目的平均投资规模达到1022万美元,比上年增长37.6%。第三产业外资项目增势强劲,全市新批第三产业合同外商投资项目125个,合同外资6.92亿美元,实际外资3.23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61.4%、28.8%。
对外合作: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稳步发展。全市对外承包劳务合作营业额达6.54亿美元,同比增长35%;全年新批97家境外企业,同比增长18.3%;新批境外加工贸易项目14个,增长40%。
友好城市:与宁波市结好的外国城市一览表
结好时间 | 友好城市 |
1983年4月 | 日本长冈京市(Nagaokakyo) |
1986年10月 | 德国亚琛市(Aachen) |
1988年5月 | 美国威尔明顿市(Wilmington) |
1990年3月 | 法国鲁昂市(Rouen) |
1998年11月 | 新西兰怀特克里市(Waitakere) |
2002年1月 | 巴西桑托斯市(Santos) |
2003年7月 | 匈牙利维斯普雷姆市(Veszprem) |
2003年9月 | 南非纳尔逊·曼德拉市(Nelson Mandela) |
2004年6月 | 保加利亚瓦尔纳市(Varna) |
2004年9月 | 挪威斯塔万格市(Stavanger) |
2005年9月 | 英国诺丁汉市(Nottingham) |
2005年11月 | 波兰比得哥什市(Bydgoszcz) |
| |
结好时间 | 友好交流关系城市 |
1991年10月 | 日本益田市(Masuda) |
1995年2月 | 日本上田市(Ueda) |
1995年10月 | 西班牙巴塞罗那市(Barcelona) |
1997年6月 | 韩国顺天市(Sunchon) |
1999年5月 | 加拿大萨里市(Surrey) |
2000年9月 | 美国休斯顿市(Houston) |
2002年9月 | 奥地利维也纳新城市(Wiener Newstadt) |
2002年9月 | 韩国大邱市(Daegu) |
2005年9月 | 意大利维罗纳市(Verona) |
十、科教事业
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加快,新认定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9家,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4家。年底共有市级高新技术企业294家,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66家。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新增18家,省级新增9家,国家级新增1家,市级以上企业工程技术中心总数达137家。
专利与科技成果:全年共获得授权专利3985项,其中发明专利157件。通过鉴定的科技成果达323项,有12项获得省政府科学进步奖,1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科技成果交易:全市认定技术合同1286项,成交总金额2.14亿元,其中技术交易额1.86亿元;网上技术成果交易日益活跃,全市网上技术成果成交额达5.05亿元。
项目引进:以“两院两校”为重点的国内科技合作全面展开,全年共引进高新技术项目310项,引进、共建技术开发机构21个。
教育概况:教育事业协调发展。全市拥有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2544所,在校学生122.67万人。
基础教育:基础教育保持全省领先水平。九年义务教育人口覆盖率达100%。全市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的比例达到94.2%,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全国高校统考报名录取率达80.7%,位于全省前列。全市11个县(市)区有9个被秤为省级教育强县,省教育强镇达到129个,占全市可评乡镇总数的96.99%。
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在甬高校数达到15所,普通高校在校学生11.05万人,较上年增长15%;全市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42%,比上年提高了6个百分点。
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全市招收中专生3396名,成人中专普通班招收1844名,中职学校(含职高)招收27626名。
师资力量:全市共有中小学名师164人,特级教师126人,享受正教授待遇的中小学高级教师36人,全市小学和初中教师的高学历比例分别达76.2%和70.9%。在甬高校共有教授439人,副教授1886人。
十一、人民生活
居住条件:房地产市场持续发展,旧区改造有序推进,居民居住质量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一批批园林化、智能化、庭院式、公寓式的绿色住宅纷纷崛起,使得居民居住环境不断改善。市区居民人均住房使用面积达到18.4平方米,91.25%的家庭住房拥有自主产权。全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50.44平方米。
居民收入: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继续提高。据抽样调查,2005年,宁波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408,比上年增长9.6%,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平均水平以上的家庭比重达到39.8%。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7810元,增长11.3%,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的家庭比重达到44.8%。
居民消费:城乡居民的消费结构不断优化。据抽样调查,2005年,宁波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11758元,比上年增长4.2%,人均服务性消费支3351元,增长5.1%。人均用于交通和通信支出1858元;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1878元;人均医疗保健支出615元。城市居民的恩格尔系数为37.8%。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6623元,比上年增长8.5%,其中服务性支出2075元,增长15.5%。人均用于交通和通信支出765元,人均教育文化娱乐支出781元。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1%,
居民储蓄: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继续增加,年末余额达1458.80亿元,比年初增加249.82亿元;受央行利率变动的影响,全年居民定期储蓄存款较年初新增168.59亿元,高出活期存款新增额度87.36亿元。
耐用消费品:随着城乡居民收入的增加,居民耐用消费品也不断升级。2005年,平均每百户市区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70.5台、家用电脑62.25台、空调137套、家用汽车4.25辆,移动电话163.5部、健身器材4.75套。全市农村居民每百户家庭拥有彩电150.1台,洗衣机55.8台,电冰箱84台,空调机50台。
市场物价:2005年市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2.0%,其中消费品价格涨幅高于服务项目价格涨幅,分别比上年上涨2.1%和1.7%。工业品出厂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升105.51%,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总水平上升108.20%。
十二、社会事业
卫生:卫生保健工作得到加强。全市医院、卫生院开放病床达1.8万张,拥有专业卫生人员3.2万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150个,平均每1.47万居民拥有一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基本实现城市社区卫生服务“十分钟服务圈”。市三区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100%;农村以乡镇为单位,社区卫生服务覆盖率达85%以上,“小病在社区、大病去医院”的城市医疗卫生服务两级格局基本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已全面推开,全市参保乡镇109个,参保人数351.4万人,参保率达92.2%。全市甲乙类传染病报告总发病率为273.07/10万,处于历史较低水平,儿童计划免疫“五苗”接种率95%以上,食品卫生抽样合格率90.25%。无偿献血工作跃上新台阶,全市临床用血全部来自无偿献血。
文化:文化事业蓬勃发展。成功举办了第三届中国国际声乐节、第九届中国戏剧节暨第12届BESETO(中日韩)戏剧节、宁波国际服装节招待晚会,纪念反法西斯和抗日战争胜利等系列文化活动。越剧《阿育王》获"中国戏剧奖·优秀剧目奖";市甬剧团的王锦文再获中国戏剧节的优秀演员奖;宁波小百花越剧团的张小君获第二十一届中国戏剧“梅花奖”。以构建“十分钟文化活动圈”为载体,进一步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4个镇通过省级“东海明珠”验收。在全市开展“万场电影千场戏”进农村的活动,全年演出戏剧855场,放映电影8740场。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与利用。象山县石浦镇和江北区慈城镇荣膺全国历史文化名镇,上林湖越窑遗址被列为国家百大遗址之一。广播电视事业进一步发展。2005年基本实现了农村行政村通有线广播电视;全市新增光缆2841公里,新增有线用户8.1万户;目前光缆通村率达99.6%。
体育:成功承办中国国际女排精英赛、世界女排大奖赛、全国花样游泳冠军赛等31项国际国内赛事。八一女篮主场落户鄞州及八一男篮第八个主场在宁波开赛。全市有体育社团128个,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600余人。全年共举行各类群众体育活动700余次,参加人数近300万人次。在社区和农村新增健身路径660条,全市健身路径总数达1700余条。运动成绩不断提高,我市单独组队参加世界、亚洲比赛获得4金、1银、2铜,在全国性比赛获得26金、20银、34铜。全年体育彩票销售5.6亿元,居全国第四,全省第一。
城市建设与管理:城市建设发展迅速。全年完成环境与公共设施投资66.4亿元。全年新建、扩建城市道路长度83公里,其中市区51公里。市区启动“五路四桥”建设,重点抓好“四横三纵两带”的建设,加快市区道路卡口改造工程,加大副中心城市区域内基础设施建设。市区全年新增公共停车泊位1600个。全年新增园林绿地面积250公顷,其中市区约100公顷。市三区完成老小区整治125万平方米,拆迁非成套房10万平方米,建成经济适用房50万平方米。中心城区日均供水量81.12万吨,同比增长12.7%。日最高供水量达98.04万吨。加快江东南区、北仑二期污水处理厂等工程进度,启动北区污水处理厂项目。全年市区优化调整公交线路33条。社会客运中巴车的公交化改造进展顺利,开辟、调整、延伸公交线路51条。全年完成人行道改造10万多平米。
环境保护:环保工作力度继续加大。全市否决不符合环保要求项目362个。26个严重违反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项目被责令立即停建,总涉案投资额为23.3亿元。对42家重点环保管理单位安装在线监测系统,加强日常监管力度。开展区域污染整治,确定余姚市丈亭镇等6个环境保护重点监管区。确定了宁波化学工业区等3家工业园区和中华纸业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为第一批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全市建成烟控区25个,面积356.3平方公里。有105家单位通过ISO14001环境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大气环境和城市噪声环境质量保持良好水平,环境空气Ⅰ、Ⅱ级优良天数330天,占全年总天数的90.4%,城市区域环境噪声52.6分贝,交通干线噪声68.2分贝。稳步推进宁波生态市建设。全年投入生态市建设投资100多亿元,《宁波生态市建设规划》经市人大审议通过,市政府正式颁布实施。
社会保障:社会保障水平不断提高。全市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51.28万人,实际缴费人数104.94万人,比上年净增10.27万人。有20.95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领取养老金,月人均养老金949元。全年有106.04万人参加了医疗保险,比上年净增11.5万人。定点医疗机构和零售药店增至232家,定点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失业保险参保人数75.78万人,失业保险待遇上调至469元/月。工伤保险参保人数90.46万人,比上年净增29.9万人。生育保险参保人数43.84万人,增长18.7%。年底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人数46.38万人,比上年净增26.9万人,全年养老保障待遇支出 8.2亿元。年底参加农村养老保险59.18万人,全年支付养老金807万元。社会福利事业继续发展。全市共有各类收养性社会福利单位167个,床位14824张,收养11803人,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16552人。
十三、2005年宁波主要经济指标及2006年主要调控指标
2005年宁波市主要经济指标
指标 | 单位 | 实绩 | 比上年增长% |
宁波市GDP | 亿元 | 2446.40 | 12.5 |
其中:第一产业 | 亿元 | 128.84 | 1.8 |
第二产业 | 亿元 | 1353.53 | 11.8 |
其中:工业 | 亿元 | 1201.79 | 12.2 |
第三产业 | 亿元 | 964.03 | 15.2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亿元 | 1370.42 | 25.1 |
港口货物吞吐量 | 亿吨 | 2.69 | 19.0 |
集装箱吞吐量 | 万标箱 | 520.81 | 30.0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亿元 | 759.83 | 14.0 |
外贸自营出口额 | 亿美元 | 222.33 | 33.5 |
实际利用外资 | 亿美元 | 23.11 | 10.0 |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亿元 | 466.50 | 16.4 |
其中:地方财政收入 | 亿元 | 212.4 | 18.0 |
全社会用电量 | 亿千瓦时 | 268.49 | 22.6 |
其中:工业用电量 | 亿千瓦时 | 211.07 | 24.1 |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元 | 17408 | 9.6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元 | 7810 | 11.3 |
注:本册资料所列数据为初步统计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按照首次经济普查结果进行调整。
2006年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调控预期目标
宁波市生产总值 | 增长12%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增长16%以上 |
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 增长12% |
集装箱吞吐量 | 增长20以上 |
外贸自营出口总额 | 增长20%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增长12% |
城镇新增就业岗位 | 10万个以上 |
城镇登记失业率 | 控制在4.5%以内 |
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增长7% |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 增长7.5% |
十四、大事记
1月7日,“宁波市新型功能材料及其制备科学重点实验室”成为我市首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
1月10日,“千场戏剧进农村”活动同时在余姚市梁弄镇横坎头村和鄞州区龙观乡桓村启动。
1月28日,我市目前最先进的智能医疗大楼——宁大附属医院汤于翰医疗中心正式启用。
1月29日,宁波市最大、全省规模第二的高职院校——浙江轻纺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正式成立。
1月31日,市委、市政府首次颁发“甬城卫士”称号,市公安局消防支队获此殊荣。
2月19日 甬籍运动员沈盛妃在全国室内田径大奖赛(上海站)上,以4266分夺得女子五项全能冠军,打破全国纪录。
2月26日,象山的方瑞娟荣获由全国总工会颁发的首届全国五一巾帼奖,我省仅她一人获奖,同时她还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3月1日,我省第一个有关预防职务犯罪工作的地方法规——《宁波市预防职务犯罪条例》正式施行。
3月12日,“法国文化年在中国”的分项目活动在我市正式启动。“摄影师眼中的巴黎”在天一阁书画馆开幕。
3月17日,市委作出开展向王延勤同志学习活动的决定,并追认他为宁波市优秀共产党员。
3月18日,省内首家海洋与渔业专业研究院——宁波市海洋与渔业研究院挂牌成立。
3月30日,比利时籍4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泰欧”轮成功靠泊宁波港大榭实华原油码头,宁波港成为国内第一个成功接卸40万吨级巨轮的港口。
4月7日,蒋孝严先生携夫人蒋黄美伦首次以蒋姓身份来到奉化溪口寻祖访亲。
4月15日 2005年“雅戈尔·东湖馨园”杯全国花样游泳冠军赛暨十运会预赛在我市开赛。
4月20日,宁波市、县两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正式挂牌
4月29日,宁波市政府办公厅通过ISO9000现场审核,成为全国副省级以上城市政府办公厅系统中第一家成功导入ISO9000管理体系的单位。
5月8日,我省规模最大的民营医疗机构——明州医院主体工程完工。
5月20日,宁波诺丁汉大学被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立。这标志着我国第一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拥有独立校区的中外合作大学正式在宁波诞生。
5月24日 2005年中国国际女排精英赛在北仑体艺中心开幕。
6月4日,东海花园社区荣获全国首批“绿色社区”称号。
6月8日至12日 第七届浙江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四届中国国际日用消费品博览会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6月22日,我市对审计结果开始实行公告制,成为我省首个推行这一制度的城市。
6月28日 宁波市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成立。
6月30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直播中国走进宁波》节目取得圆满成功。
6月30日至7月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纪委书记吴官正,中央纪委常委、秘书长干以胜,中央纪委常委吴良玉一行来宁波考察和指导工作。
7月1日,《宁波市公共汽车客运条例》、《宁波市象山港海洋环境和渔业资源保护条例》、《宁波市水底隧道管理条例》正式实施。
7月26日,总投资4.83亿元的省市重点工程——宁海县西溪水库下闸蓄水。
7月28日 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工程运用“梁上运梁架设”工艺,成功完成重量达1430吨的50米箱梁的架设,创造了世界桥梁建设史上的新纪录。
8月5日,八一女篮正式落户宁波。
8月7日 台风“麦莎”使我市98个乡镇不同程度受灾,受灾人口76.3万人,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6.97亿元。
8月9日,市政府首次出台的《2005年市县、区卫生工作考核及奖励实施办法》印发实施,这在全省尚属首次。
8月18日,首个由中科院、浙江省和宁波市政府共建的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开工建设。
9月1日 国内第一部公路养护地方性法规——《宁波市公路养护管理条例》正式施行。
9月9日至11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回良玉在甬考察统筹城乡发展工作。
9月15日,第八届中国开渔节在象山举行,象山被确定为中国海洋论坛永久会址。
9月12日,台风“卡努”使我市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41.78亿元,受灾人口130万。
9月26日至28日 主题为“完善服务体系,构筑服务平台”的第三届APEC(亚太经合组织)中小企业服务联盟论坛在甬举行。
10月7日,第三届中国国际声乐比赛(宁波)在宁波音乐厅开幕。
10月11日,总投资1.2亿元,总建筑面积2.31万平方米的宁波美术馆正式开馆。
10月21日至23日 第九届宁波国际服装节、中国国际服装服饰交易会暨中国国际男装展在宁波国际会展中心举行。
10月25日,宁海、象山两县正式被国家环保总局授予“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10月26日 宁波在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被授予首批“全国文明城市”称号。10家单位(村镇)被命名为全国文明单位、文明村镇,17家单位(村镇)被命名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先进单位、先进村镇,1人被评为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工作者。
10月27日 甬台温铁路正式开工。甬台温铁路宁波段长93.3公里,占总长度的33.5%。
10月27日,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等六部委联合下发关于开展循环经济试点工作的通知,我市被列入国家首批循环经济试点城市。
11月1日,我市首次发布《宁波能源白皮书》。目前我市能源利用效率接近40%,高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同日,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入户登记在我市全面展开。
11月3日,在北京召开的两岸四地(大陆、台湾、香港、澳门)社区服务交流大会上,我市的海曙区荣获全国唯的一“居家养老示范区”称号。
11月10日,奉化市首开生物技术应用研究所所长汪日露当选第十届“中国杰出青年农民”。
11月12日,象山县石浦镇和江北区慈城镇双双荣获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
11月12日至13日 我市的江东区百丈街道、镇海区招宝山街道、北仑区新碶街道和江北区文教街道获得“全国首届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称号。
11月22日 全国地方电子口岸建设现场会在甬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吴仪来甬出席会议并讲话,宁波、上海、广州分别介绍了地方电子口岸建设的做法和经验。
12月1日,历时16天的第九届中国戏剧节在宁波大剧院举行闭幕式。我市参演的4台剧目:《阿育王》、《藜斋残梦》、《美丽老师》、《母亲》分别获得不同奖项。
12月5日,宁波市正式向外资银行开放人民币业务。
12月9日,国内第一个以“反腐倡廉”为题材的主题性文化园——清风园在江北区慈城古县衙内开园。
12月12日至13日 中共宁波市委召开十届五次全体(扩大)会议,审议并通过《中共宁波市委关于制定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确定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奋斗目标、指导思想和主要任务。
12月17日,宁波栎社国际机场正式命名,成为长三角地区继上海、南京、杭州之后的第四个国际机场。
12月20日 省政府在杭州召开宁波—舟山港一体化新闻发布会,宣布“宁波—舟山港”名称于2006年1月1日起正式启用。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