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1-21 14:22:15
2011年,面对各种复杂严峻的困难和挑战,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牢牢把握主题主线,深入开展“三思三创”活动,全面落实“六个加快”战略,破难题、转方式、促发展、惠民生,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转型加速、优势提升、民生改善”的积极态势,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成果得到巩固和扩大,实现了“十二五”发展的良好开局。
一、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初步核算,2011年,全市实现生产总值 6010.5亿元,总量再上新台阶,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0%,增速快于全国、全省。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255.76亿元,增长4.0%;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3335.4亿元,增长10.0%;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2419.4亿元,增长10.7%。三次产业的比重为4.2︰55.5︰40.3。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04485元,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77983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分别为16177美元和12074美元)。
(一)工业稳步提升,服务业较快发展,农业基本稳定
工业经济综合质量稳步提升。2011年全市工业实现增加值3004.8亿元,比上年增长10.7%,对地区生产总值的贡献率达到53.2%。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5389.8亿元,增长18.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总产值11848.2亿元,增长17.9%,增速较一季度、上半年、前三季度分别回落9.7、6.2和4.2个百分点。工业生产与市场实现较好衔接,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销售产值11607.6亿元,增长18.5%,产销率为98.0%,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工业企业加大拓展内销力度,全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中内销比重达到76.8%,比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全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614.9亿元,下降2.0%,利税总额1151.8亿元,增长5.3%。工业经济效益综合得分为279.8分,比上年提高6.3分。
服务业稳中见进。2011年,全市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419.4亿元,比上年增长10.7%,高于GDP增幅0.7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40.3%,比上年提高 0.1个百分点。主导行业带动作用明显,2011年服务业中占比最高的批发和零售业、金融业两个行业合计实现增加值1054.1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3.6%,比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合计拉动服务业增长5.4个百分点,对服务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0.6%。生产性服务业占比提高,2011年全市生产性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325.5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4.8%,比上年提高1.4个百分点。大型企业规模效益显著,2011年在全市5370家限额以上企业中,大型企业119家,占总数的2.2%;实现营业收入2228.0亿元,增长27.7%,快于全部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6.0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41.8亿元,增长23.2%,快于全部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8.8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稳步增长。2011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99.2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4.1%,粮食总产量88.7万吨,增长1.8%。休闲观光农业加快发展,全年接待游客1191.8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1.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1.6%和41.1%。
(二)消费持续走旺,投资较快增长,开放优势继续巩固
消费品市场迈上新台阶。2011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2000亿元,达到2018.9亿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农村消费市场完成零售额442.7亿元,增长14.9%;批发业完成132.6亿元,增长54.6%;零售业完成1701.7亿元,增长16.5%;住宿业完成30.4亿元,增长9.0%;餐饮业完成154.1亿元,增长18.1%。在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中,石油及制品类增长59.2%,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37.7%,金银珠宝类增长35.8%。
工业投资力度加大。2011年,全市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392.9亿元,比上年增长17.6%,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完成697.3亿元,增长14.1%;民间投资完成1151.3亿元,增长21.9%,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48.1%;工业投资扭转连续几年的低迷局面,完成668.7亿元,增长8.0%;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756.9亿元,增长35.8%。
外贸总量持续扩大。2011年,全市实现外贸自营进出口总额981.9亿美元,比上年增长18.4%。其中出口608.3亿美元,增长17.1%;进口373.6亿美元,增长20.8%。口岸进出口总额突破2000亿美元大关,达到2004.4亿美元,增长24.2%。新增外贸经营备案登记企业2635家,累计17321家,有进出口实绩企业12010家。民营企业(包括私营企业和集体企业)出口额增长20.9%,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达54.0%,进口额增长24.0%,占全市进口总额比重达44.6%,拉动全市进口增长10.4个百分点。
利用外资快速增长。2011年,全市合同利用外资50.2亿美元,比上年增长24.0%,增速同比提高5.8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资28.1亿美元,增长21.0%,增速同比提高15.7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新批项目206个,实到外资15.3亿美元,增长119.8%,房地产业实际利用外资9.0亿美元,增长119.5%;全年第三产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达到54.4%,同比提高24.5个百分点。
(三)财政收支快速增长,金融业稳健运行
2011年,全市实现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431.8亿元,比上年增长22.2%,增速同比提高0.9个百分点,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57.6亿元,增长23.8%,增速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在地方税收中,营业税、增值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分别增长5.4%、20.6%、34.6%、12.7%。全市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支出750.7亿元,增长25.0%,增速同比提高6.3个百分点,其中教育、科学技术、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农林水事务支出分别增长31.8%、27.1%、70.3%、28.9%、34.7%。
存贷款双双突破万亿元大关。2011年末全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10659.3亿元,比上年增长9.1%,其中人民币存款余额10435.9亿元,增长9.1%;年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10676.8亿元,增长13.4%。个人住房贷款增速大幅回落,年末个人住房贷款余额1016.2亿元,增长1.3%,比上年回落25.3个百分点。全年银行业金融机构实现税后净利润246. 6亿元,比上年增长25.1%。不良贷款率为0.89%,比年初下降0.03个百分点。
2011年,全市证券成交总额15568.3亿元,比上年下降15.5%,其中股票和基金成交13880.7亿元,下降22.2%。2011新增上市公司6家,上市公司总数达到38家,新增10家企业向证监会上报IPO申请材料,通过IPO实现融资49.1亿元。2011年全市实现保费收入148.6亿元,增长16.4%,赔款和给付支出48.2亿元,增长30.7%。
二、转型升级不断加速
(一)工业转型升级积极推进
一是战略性、新兴、传统优势产业领先增长,全年我市战略性、新兴、传统优势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435.9亿元,占同期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62.8%,比上年增长19.4%,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5个百分点。二是大型企业竞争优势凸显,全年累计实现产值2816.9亿元,增长19.6%,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1.7个百分点,分别高出中型企业、小型企业2.9和1.5个百分点。三是创新能力逐步提高,全年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2242.4亿元,增长25.1%,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7.2个百分点,新产品产值率为18.9%,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四是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全年累计实现总产值3076.9亿元,增长20.2%,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2.2个百分点。五是科技投入力度加大,全年规模以上工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35.6亿元,增长 27.8%。
(二)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
2011年引进了中物院宁波工业技术工程研究院、国家安科院华东分院、同济大学宁波研究院等一批高端创新研究机构,十大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全面建成投用,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居副省级城市第4位。2011年科技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1.80%,比上年提高了0.14个百分点。2011年全市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省级科学技术奖26项,其中一等奖1项;市级科技进步奖79项,其中一等奖9项;年内全市4个项目正式列入2011年度国家星火计划重大、重点项目,获中央财政补助资金290万元,重大、重点项目补助资金额度为我市历年之最。
三、民生进一步改善
(一)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
2011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5.3%,涨幅比全国、全省平均水平低0.1个百分点,在6月份达到高点之后,涨幅呈现逐月回落态势;八大类价格呈“
(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2011年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058元,比上年增长12.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6518元,增长15.8%,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2010年的2.12︰1缩小为2011年的2.06︰1。市区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21779元,增长12.1%;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11253元,增长14.9%。
(三)社保覆盖面继续扩大
2011年末全市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失业保险、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434.4 万人、305.0万人、253.4万人、200.6万人和214.7万人,比上年末分别净增50.9万人、23.7万人、15.2万人、14.4万人和13.2万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地区的参保人数达到118.2万人。被征地人员养老保障参保人数56.6万人,重点参保率升至85.7%。外来务工人员参加五大社会保险人数为156.8万人,比上年增长15.2%。
(四)民生保障基础不断强化
低保对象动态管理进一步加强,2011年末全市共有城乡低保48886户72983人,支出低保资金2.07亿元。全市农村五保对象5398人,集中供养人数5214人,集中供养率达到96.59%,城镇”三无”对象1217人,集中供养人数1217人,集中供养率达到100%。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年内新增床位1600张,年末全市共有养老机构205个,床位30700张,在院老人数15034人。
(五)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全面推进
2011年,全市累计安排财政资金23.8亿元,全年新开工保障性住房190.6万平米、24045套,超过上两年总和(2009年为75万平米、2010年为108.4万平米),其中公共租赁住房72万平米、11326套;建成各类保障性房源74.2万平米,其中推出销售3475套;新增廉租住房保障户数2997户;完成老小区整治71个(348.2万平米);中心城区完成非成套改造2.55万平米,各项指标均提前超额完成省、市政府下达的年度目标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