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计常识
金融业和保险业的指标解释
发布日期: 2012-05-17 09:19
来源: 市统计局
阅读次数:

    信贷资金 指金融机构以信用方式积聚和分配的货币资金,金融机构信贷资金的来源有各项存款、对国际金融机构负债、流通中货币、银行自有资金及当年结益等。信贷资金的运用有各项贷款、黄金占款、外汇占款、财政借款及在国际金融机构中的资产等。 
        存款 企业、机关、团体或居民把货币资金存入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保管并取得一定利息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根据存款对象的不同可划分为企业存款、财政存款、机关团体存款、基本建设存款、城镇储蓄存款、农村存款等科目。它是银行信贷资金的主要来源。
        贷款 指银行或其他信用机构根据必须归还的原则,按一定利率,为企业、个人等提供资金的一种信用活动形式。我国银行贷款,分流动资金贷款、固定资产贷款、城乡个体工商户贷款以及农业贷款等科目。
        国家储备 是一定时点上国家拥有的可直接对外支付的各种金融资产。包括黄金储备、外汇储备、特别提款权、在基金组织的储备头寸及对基金信贷的使用等。它是观察和衡量一个国家对外支付能力的主要指标。
        货币供应量指某一时点一国流通中的货币量。货币供应量可分为三个层次:
            M0:流通中的现钞。 
            M1:M0+企事业单位活期存款+机关部队团体存款+农村存款+个人持有的信用卡类存款。
            M2:M1+企业单位定期存款+储蓄存款+外币存款+信托类存款。
        货币流通、货币流通量 货币在流通领域中不断地离开出发点,在不同所有者之间转手,完成商品交换的行为,叫货币流通。货币流通量指货币离开金库在市场上流通的货币数量。投放货币就增加了货币流通量,反之,回笼货币就减少了货币流通量。增加或减少货币流通量主要是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货币流通量过少,不能满足商品交换的需要,就会影响经济发展;货币流通量过多,超出了商品交换的需要,就会出现通货膨胀,同样会影响经济的增长。
        信用膨胀 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信用的形式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和消费信用。商业信用指以延期付款方式出售商品,主要利用商业票据或采取赊账的方式。消费信用指对个人消费者提供的信用。如农村信用社向农民提供生活贷款等。财政信用是国家以债务人身份向国内人民取得信用。如通过发行公债、集中闲散资金用于重点建设方面。银行信用指银行对企业提供的信用。在我国,国家运用银行信用,有计划地动员和分配国民经济中的闲置资金,以满足企业的资金需要。各种信用形式都是建立在相互依赖和客观需要的基础上,如果信用超出实际可能,就会出现信用膨胀。如银行事先对企业的经营状况不了解,发放的贷款因企业亏损难以收回,这样势必加大贷款规模,出现信用膨胀。 
        通货膨 是指一国经济中的纸币发行量超过商品流通所需而引起的货币贬值,物价普遍上涨的现象。通货膨胀按形成的原因一般可分为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和结构性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是指由于总需求的增长而引起的商品平均价格的普遍上涨的现象。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是指因商品和劳务的生产者主动提高价格而引起的商品平均价格的普遍上涨的现象。结构性通货膨胀是指物价上涨是在总需求并不过多的情况下,而对某些部门的产品需求过多,造成部分产品的价格上涨的现象。在通货膨胀期间,需求、成本以及结构这三种因素同时起作用。
        可保财产额 是指社会总财产额(包括固定资产和流动资金),剔除按保险公司财产保险条款规定不在保险范围内的财产额(如土地、货币等)和有自保能力不向保险公司投保单位的财产额后所余的财产额。可保财产额是财产保险业务的全部工作对象的价值指标。
        承保额 又叫保险金额。它是保险人对被保险人负担损失补偿或约定给付的金额。它是保险合同上的最高责任额,也是计算保费的依据。
        保费 又叫保险费。是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的有关规定,为被保险人取得因约定危险事故发生所造成的经济损失补偿(或给付)权利,付给保险人的代价。包括财产险和人身险储金收入。
        赔款 保险事故发生后,经查证确属保险责任范围以内的保险标的损失,保险人根据保险合同的规定履行赔偿义务,给予被保险人的款项叫做赔款。赔款可分为已决赔和未决赔款两种。

分享到: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