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关党建(已归档)
来自战“疫”阵地的手记:黄彥绮——待疫情散去,抱抱身边的人,可好?
发布日期: 2020-12-09 09:20
来源: 市统计局
阅读次数:

    自2019年9月由宁波市统计局到三七市镇幸福村挂职以来,5个月的时间里,我慢慢习惯了全方言的工作环境,习惯了讨论事务时的争辩和“一二三”言简意赅的表达,习惯了村民亲切地叫着我“小黄书记”然后表达他们的诉求。然而,新冠病毒疫情的不期而至使工作骤然紧张起来,乡村作为最靠近老百姓的基层单元,随即成为疫情防控阻击战中的重要防御点。

    正月初二,我接到通知便开始了线上工作,编辑公众号、党员志愿者招募通知、文体场所关闭通知……一切在忙乱而有序中进行,主题就是召集、通知和排摸。正月初七,我驱车从家里出发,正式开始了与幸福村兄弟姐妹们并肩作战的日子。

    提笔之际翻开挂职日记,恍然发现距“疫情防控”这四个字第一次出现已经过去了22天。这22天,是难熬的,每天都害怕确诊的信息突然出现在自己身边,害怕因为大家工作的一个小疏忽带给村民不必要的风险。但这22天,也是安心的,每天都有感动在发生,每天都会因为身边有爱,更加坚信春暖花开的到来。

    用耐心换来关爱  站牢每一个卡点

    2月4日,今天是我实地参与一线抗疫的第5天,也是镇级提出“小铁桶”管理办法的第2天。我主动要求排了一个晚上六点到零点的执勤岗,所在卡口设置在幸福村外来务工人员居住最多的区域。今天较前几天冷了些,一同执勤的哥哥姐姐们都穿上了厚厚的羽绒服,彼此交谈间口中会哈出“白气”。虽然很冷,但是我的内心是澎湃的,白天听村干部说现在已经出现了重点区域人员趁着晚上偷偷溜进村的情况,所以晚上的值守就变得异常关键,而此刻,我突然心生一种自己成为了手握温度计的冲锋女战士的感觉。

    乡村的夜晚本身就比城市安静得早些,在这种特殊的时期,过了7点基本上就没有人走动了。偶有过卡口的人,我们都警惕地发出灵魂三问“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要去做什么”,体温测量、信息登记,接着叮嘱他们尽快回家,不要再出门。

    最开始设卡的时候,有些村民觉得小题大做,经常在卡口跟志愿者们起争执,每次志愿者们都会耐下心来解释,讲道理,说利弊,在每天24小时的执勤中,像这样散步放风的村民有很多,“少出门,戴口罩”之类的话,志愿者们一天不知道要说多少遍。但随着防控工作的深入以及与老百姓接触的加深,村民们也慢慢从一开始的不配合不理解转向了对我们的关心和关爱。早起时会有阿姨送来热腾腾的手工包子和茶叶蛋,叮嘱我们先吃饱再干活;夜里饥肠辘辘时会有大哥送来炒面炒年糕,叮嘱我们少吃泡面多吃主食。在寒冬的早晨和夜晚,这样的时刻总会留给我们无限的温暖。

    用真心换来理解  守好每一个“家人”

    2月15日,今天是宁波市企业复工复产实施细则下发的第七天,镇里逐步有企业收到了开工的批复,这几天卡口的外来流动人口明显增加。

    刚到村里,我就收到了安置外来隔离对象的任务。对象李某是2月14日夜里由贵州开私家车返回幸福村的返工人员,凌晨由房东认领回出租屋后进行居家隔离。来到出租屋所在地后,我们要求房东和李某签订了居家隔离观察的保证书,把责任落到了纸面上。办完手续正准备离开之时,随行的村干部发现了李某脸上的异样:“你是不是有什么需要,现在赶紧跟我们说,我们能做的都会帮你做到。”原来李某的这个房子是过年前刚租的,很多生活用品还没有备齐。根据李某的清单,我们用最短的时候分头进行采购,并将东西送至其家中。“我不会给你们添麻烦的,一定好好在家里呆满14天”。李某连声感激道。

    在幸福村,村党委从疫情防控工作一开始就对居家隔离人员建立起了“一人一档一专人”的“红色专线”负责制,志愿者们每日2次微信或电话连线居家隔离对象,精准对接需求,提供服务,陪伴他们度过居家隔离期。我曾经陪着村干部给隔离户送过饭,买过药,打印过学习材料,当他们出现身体不适时,联系过卫生院为他们检查身体,只要隔离户有需要,我们尽己所能办好。在与他们的接触过程中,我们也早就将自己的安危抛在了脑后,内心的唯一一个念头就是要帮助他们解决生活问题,共同度过眼前的难关。而最幸福的时刻莫过于为隔离户送上居家隔离解除通知时,他们的那句“你们辛苦了,我们也要报名去当志愿者”。

    用细心换来真情  写好每一个故事

    除了配合做好村内防疫工作外,我还是镇新冠病毒联防联控工作领导小组宣传舆论专班成员。为了做好镇村的宣传工作,我常常在完成村级防疫工作之余,走村到点,将搜集到的信息线索具象化,将抗疫一线的事迹通过文字宣扬出去。前线的工作忙碌,动人的故事尤其多。

    “我是老党员,这个年纪了没啥好怕,冲在前,给年轻人做个榜样”“今天是我们的纪念日,我们在一起”“我觉短,早点来,可以让值了一夜的他们早点去休息”……他们有些是年过七旬的老大爷,有些是相濡以沫12年的小夫妻,有些是戎装褪去、初心未改的退伍军人,但他们在这个时刻都把守牢每一个关口当成了自己的使命。有人在执勤过程中帮助村民找到了身患阿尔兹海默症的亲人,有人在区属边界面对巨大的车流量和复杂的人员,几个小时不喝一口水,不上一次厕所。志愿者们将自己暴露在感染的风险中,用自己的行动为三七市镇人民筑起了抗击新型冠状病毒的坚实防线。

    在采访这些对象时,我了解到了更加全面的疫情防控工作,也常常因为几句朴实的话语而留下感动的泪水。这段特殊的时光在我看来弥足珍贵,如果没有这段时光,我不会知道因为农村特殊的地形会给交通管制带来多大的漏洞,因为缺乏信息化手段的渗透人工开展工作的难度有多大,更不会知道从前一个简单报表的数据背后凝聚了多少基层干部的心血和汗水,原来直面群众时会遇到这么多的酸甜苦辣。

    在这个无硝烟的战场上,三七市镇全民皆兵,万众一心迎挑战,众志成城战疫情,“依靠群众”在这个关键时刻这么准确地体现着,“党员冲锋在前”在这个时刻这么热烈地践行着。我是党员,我还很年轻,我应该担负起这个时代赋予我的责任和担当,有一分热、发一分光。一线的抗疫工作不断考验着耐力和恒心,但我相信只要有爱,所有的困难都会变得简单而柔软,我会和幸福村的“家人们”站在一起,等待着疫情散去、春暖花开的那天。当那天到来的时候,我一定紧紧拥抱身边的每一个人,说上一句:“有你们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