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县分析
“十三五”时期宁海经济社会发展报告
作者: 冯宗鹏
发布日期: 2021-11-15 14:58
来源: 宁海县统计局
阅读次数:

    “十三五”时期,面对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的深刻影响,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宁海县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围绕市委“六争攻坚、三年攀高”行动要求,奋力推进“双优”宁海建设,统筹做好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工作,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社会保持和谐稳定,人民生活持续改善。2020年跻身全国县域高质量发展百强县第8位、中国创新百强县第30位。

    一、经济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

    GDP总量突破700亿。“十三五”时期,宁海地区生产总值(GDP)先后于2016年、2018年、2019年跃上500亿元、600亿元、700亿元台阶,2020年达722.5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十三五”时期年均增长6.5%,其中,前四年年均增长7.2%,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增速回落到3.4%。

    二、高质量发展特征明显

    经济发展含金量不断提升。财政总收入由2015年的73.14亿元增至2020年的103.98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41.57亿元增至67.91亿元,年均分别增长7.2%和9.8%,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6245元增至2020年的53252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44324元增至64188元,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4319元增至36166元,全员劳动生产率增至18.2万元/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分别增至994.17和64.56亿元,“十三五”时期年均分别增长10.9%和2.8%。

    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推进。2020年,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从2015年的8.2∶52.5∶39.3调整为6.7∶49.1∶44.2。工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218.23亿元增至306.59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中,“246”产业、装备制造、高新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战略性新兴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制造业、人工智能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提升至70.3%、56.0%、48.0%、30.8%、18.8%、8.1%和3.8%,八大高耗能产业占比降至23.3%。品牌企业和实施“浙江制造”标准企业销售占比由2016年的36.2%提升至2019年的47.1%,标准强县、质量强县、品牌强县正成为经济发展新趋势。

    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加强。2020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科技支出2.29亿元,比2015年的1.53亿元增长49.7%,年均增长8.4%。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由2015年的31.9%提升至38.3%。R&D经费支出与GDP之比由2015年的2.3%提升至2019年的2.8%;R&D人员由2015年的7082人年增至2019年的8430人年。2020年,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累计239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累计1374家;实现技术交易额8.4亿元,9个项目列入市“科技创新2025”重大专项计划,立项数量创年度历史新高,全年专利授权量4190件,其中发明专利171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1168件。

    服务业发展迅速。服务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188.44亿元增至2020年的319.6亿元,年均增长7.9%。现代服务业增加值由2015年的41.72亿元增加至2019年的69.81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5年的169.62亿元增至2020年的271.28亿元。2020年,实现网络零售额170.9亿元,电商产业园入驻企业54家,实现交易额48.5亿元。金融市场运行稳健,2020年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余额分别为845.22和1127.73亿元,年均分别增长12.0%和11.9%。

    有效投资不断扩大。“十三五”时期,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6.6%,其中:前四年年均增长11.5%,2020年受疫情影响,下降11.0%,民间投资占比达61%。商品房开发投资逐年扩大,商品房销售面积由2015年的46.73万平方米增至2020年的88.77万平方米,“十三五”时期累计销售382.52万平方米,为“十二五”时期(196.92万平方米)的1.9倍。

    对外开放能级显著提升。进出口总额增至2020年的317.39亿元,年均增长12.3%,其中,出口增至302.26亿元,年均增长13.6%,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分别提升至2020年的71.7%和25.5%。2020年,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出口66.66亿元,其中出口64.95亿元,占全县出口的21.5%。跨境电商出口额实现9.2亿美元。利用外资规模扩大。2020年实际使用外资1.21亿美元,“十三五”时期累计达6.42亿美元,是“十二五”时期的1.3倍。区域开放合作有效推进,出台长三角一体化发展行动方案,成立沪甬台合作产业园联合创建工作指挥部,共同编制甬台一体化合作先行区发展行动计划。

    三、深化改革持续推进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市场主体活力迸发。推行“云交易、智监管”改革,启动企业投资低风险小型项目审批“最多20个工作日”改革试点,在全省率先实现托育机构备案“一件事”改革,深化“证照分离”改革,企业开办时间压缩至1个工作日,营商环境便利度2019年达78.0%,2020年政务服务办件线上受理率71.7%,“浙里办”日活跃数完成率达103.6%。截止2020年,成功打造5个工业“国字号”基地、5大百亿产业、3个百亿强镇和2家百亿企业。新生市场主体不断涌现。至2020年末,累计实有各类市场主体81315户,企业23024户,个体工商户57016户,分别比2015年增长66.0%、68.6%和69.1%。大力支持企业上市,拥有境内上市公司6家,其中,“十三五”期间新增4家。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深化,减税降费惠企利民。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期末资产负债率由2015年的61.6%降至2019年的59.0%,应交增值税相当于营业收入的比例降至2.6%。减税降费系列举措惠及实体经济, 2020年全年新增减税降费11.09亿元。 “亩均论英雄”改革成效明显,规模以上工业亩均增加值由2015年的86.89万元增至2019年的132.7万元,亩均税收由28.26万元增至32.7万元。

    四、全域美丽初步呈现

    发展差距逐步缩小,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胜利在望。着力解决“两不愁三保障”、家庭人均年收入9000元以下情况、集体经济薄弱村等问题,2020年实现“三个清零”。持续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帮扶力度,2018年低保标准实现城乡同标,2020年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每人每年10104元。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近几年两位数增长,2020年增长13.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由2015年的1.82降至2020年的1.77。根据国家统计局2019年修订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按“国标”(对接全国“十三五”规划统一设定的目标值)测算,2019年宁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度97.1%,居全市前列;按“省标”(对接浙江“十三五”规划设置的高水平目标值)测算,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度为94.3%。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农业迈向现代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加优质绿色农产品供给,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比例由2015年的30.2∶3.3∶13.0∶53.5调整为2020年的30.6:3.8:9.6:56.0。2020年,粮食播种面积23.32万亩、总产量8.56万吨。水产品产量16.53万吨,水果22.41万吨,与2015年相比稳中有升。截止2020年末,成功创建省级现代农业园区1个、特色农业强镇2个,省级特色农产品优势区1个,建成单条产值10亿元以上的示范性农业全产业链省级2条(茶叶、柑橘)、市级2条(畜牧、水产)。拥有市级龙头企业29家,无公害农产品146个、绿色食品25个,有机食品2个;种植业“三品”认证面积达到30.1万亩,认证比率达60.9%,全县绿色优质农产品比率达60.2%。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根据市“百村示范、千村整治”工程的统一部署,自2016年以来,宁海县大力实施美丽乡村升级版行动计划,认真开展美丽乡村分类创建,有序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工作,将美丽乡村建设与农村休闲旅游、产业发展、乡风文明实行有机结合,探索实施“美丽乡村+民宿旅游”、“美丽乡村+产业发展”、“美丽乡村+乡风文明”等“1+X”模式。2017年宁海县被评为浙江省美丽乡村示范县。艺术振兴乡村牵引美丽乡村建设,至2020年末,累计创建美丽乡村精品村25个、示范村21个、合格村165个、精品线6条、示范乡镇8个、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乡镇8个,“艺术家驻村”与农民同频共振的葛家村“文化深耕模式”入选浙江“乡村振兴十大模式”(宁波唯一),美丽乡村“宁海十条”入选市“六争攻坚”先锋榜。农户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100%的建制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建制村覆盖率提升至100%,资源化利用率90%,无害化处理率100%。

    城镇化稳步推进。建成区面积由2015年的36.4平方公里增至2020年的41.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由57.9%提升至62.9%。总面积6.3平方公里的新城市中心基本成形,新世纪现代商务区成为“城市客厅”,逐步形成“一核带四心、一环联四区”的空间结构。不断加强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由2015年的13.3平方米增至2020年的14.1平方米左右,城市污水处理率由88.5%提升至99.0%。2020年,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和分类处理率均达100%,城市用水普及率100%,

    基础设施覆盖城乡,生产生活更为高效便捷。构建“一环八射三纵七连”大交通体系,综合客运枢纽投入使用,在全市各县(市)首个拥有始发列车,形成县内主要区域二十分钟交通圈,进入宁波一小时交通圈。通信基础网络覆盖城乡,2020年,全县公路总里程达1651.9公里,其中高速公路74.7公里,邮政业务总量2.8亿元,是2015年的5.6倍。快递业务量40.78万件,是2015年的7倍。2019年,互联网用户达25.8万户,移动电话用户89.6万户,其中智能用户79.7万户,基站3877座。

    五、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教育事业进入崭新发展阶段。认真贯彻科教兴县、教育强县、人才强县战略,优先发展教育事业,五年来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中教育支出累计达70.6亿元,年均增长10%;累计投入40多亿元,对35所公民办中小学、幼儿园重新改扩建,义务教育省标准化学校比例达100%,吸引优质民间资本进入教育领域,海亮宁海公学项目、以琳自闭症康复教育项目、哲圆教育项目、蔚特幼儿园项目等纷纷落地。2020年,学前三年入园率达99.9%,义务教育入学率和巩固率均达100%,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段学校比例为99.9%,适龄“三残”儿童学前段、义务段入学率达100%。成功创建省教育基本现代化县、省示范学习型城市,在2020年省现代化水平监测中,县教育满意度测评达98%,位列全省第三、全市第一。

    文化软实力不断提升。2019年文化及相关特色产业增加值66.62亿元,占GDP 9.5%。文化设施基本实现全覆盖,2020年,拥有乡镇文化站18个,农村文化礼堂335家,乡镇文化站和行政村文化活动室覆盖率均达100%, 2020年全县藏书92万册,是2015年的2.3倍。“十三五”期间创建市星级图书分馆18家,城市书房8家、“书循环”捐赠点45个、流动图书站232个。文化保护不断加强,“十三五”期间成功申请县级非遗项目名录31项、代表性传承人64人、传承基地38个;传统村落保护和活化利用案例入围全国县域优秀案例,获评全国首个“中国古村落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文艺创作活跃,“十三五”期间,推出电视问政5期,“百姓事马上办”播出50多期节目,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4万余件次。以“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制度”题材的电影《春天的马拉松》,被国家电影局列为向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献礼重点影片。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20年,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增至2.45平方米,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升至29.8%(含学生41.2%),城乡居民国民体质合格率增至93.8%以上。拥有中心村全民健身广场(体育休闲公园)35个、社区多功能运动场4个,笼式足球场5个,游泳池(拆装式)4个,小康体育升级工程51个。建成国家体育产业示范基地(运动休闲示范区)1个、国家级运动休闲特色小镇2个。省级运动休闲基地2个、省级阳光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个。

    健康宁海循序推进。卫生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县医疗机构床位由2015年的2224张增至2020年的3471张,卫技人员由3843人增至5389人,其中执业(助理)医师由1244人增至1718人。“十三五”期间通过农村20分钟卫生服务圈、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村卫生室一体化建设、医共体建设等一系列措施,更好地满足了群众医疗健康需求,县域内就诊率达90%。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平均预期寿命由2015年的80.1岁提高到2020年的82.8岁,相当于中高收入国家水平,健康素养水平达31.98%。2020年,孕产妇实现零死亡,婴儿死亡率2.30‰,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3.58‰,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100%。公共突发事件应急能力提升,2020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宁海全面落实疫情防控措施,新建14个乡镇卫生院发热诊室,建立790人的核酸采样人员库、36人的实验室核酸检测人员库,组建医疗救治专家团队,有力保护了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六、美好生活更加殷实

    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十三五”期间全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0%。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分别增长7.7%和8.3%。居民收入来源日趋多元,2020年末,工资性收入、经营净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净收入分别占人均可支配收入的51.1%、29.5%、11.3%和8.1%。

    消费方式更加多样。全县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分别由2015年的27293和17024元增至2020年的38652和25777元。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分别由56.4和53.8平方米增至62.0和61.8平方米。2020年末,每百户城镇、农村居民家庭拥有汽车分别为85和44辆,分别是2015年的1.7和2.0倍,拥有空调分别为267和204台,分别是2015年的1.5和2.1倍。

    就业社保全面提升。“十三五”时期,城镇新增就业人数累计达10.0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从2.1%降至1.29%。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2020年末全县本地户籍人员参加养老保险50.06万人,参保率98.0%;城乡居民医保参保40.02万人,本地户籍参保率99.9%。符合条件的贫困人员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参保率达100%;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增至14.08和23.73万人。低收入群体获得感稳步提升,“十三五”时期,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年均增长9.3%,分别高于经济和居民收入年均增速2.8和1.3个百分点,最低工资标准由1530元提升至1660元。

    七、社会治理显著提升

    基层治理模式全面创新,升级版村级小微权力清单“36条”得到国家深改办推广,并写入中央一号文件, 宁海矛调新中心启动试运行,成立全市首个流动调解室,创新推出“街长制”基层治理模式。法治建设持续深化,新打造省级善治示范村44个、民主法治村社6个,成立全市首个劳动争议公共法律服务站,打造全市首家村级防范经济犯罪法治宣传教育基地。社会治安防控有力,2020年群众安全感达97.7%。

    八、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

    生态建设取得新成就。积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生态立县、环境优先”发展理念。2016年被环保部正式授予“国家生态县”称号。2020年绿色发展指数位列全省第5位并连续三年居全市第一,连续三年位列“两山”发展百强县第二位,入选省大花园示范县建设单位,获省“五水共治”最高奖项“大禹鼎”。持续推进“一滴净水、一块净土、一片净气”为核心的污染防治攻坚战,重拳推进VOC行业、酸洗行业整治及高污染燃料清洁化改造。2020年宁海城区环境空气质量Ⅰ级优151天,Ⅱ级良192天,空气质量优良率93.7%,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3.11,区域环境噪声54.3分贝,森林覆盖率达64.1%,县级及以上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和跨行政区域河流交接断面水质达标率100%,彻底消灭Ⅴ类水质及劣Ⅴ类水质。生态满意度连续八年位居全市第一。

    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2020年,万元GDP能耗由2015年的0.38吨标准煤降至0.31吨标准煤,可再生能源发电总量由2015年的3.21亿千瓦时提升至6.24亿千瓦时,万元GDP用水量由2015年的36立方米降至24.5立方米,坚守耕地红线,基本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和占补平衡。

    宁海这五年来的成绩来之不易,为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征程奠定了扎实基础,也为跻身全国百强县第一方阵提供了坚实支撑。面向未来,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站在了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起点。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新发展理念,忠实践行“八八战略”,持续推进“双优”宁海建设,争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县,努力为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探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