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县分析
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研究——以余姚市为例
发布日期: 2021-05-19 17:00
来源: 市统计局
阅读次数: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持续蔓延,国内外经济形势正在发生新的重大变化,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显著增多,全球疫情加速扩大风险、全球金融危机风险、中美贸易摩擦风险持续叠加扩散,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冲击和挑战。为深入剖析新冠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全面开启“十四五”新征程,统筹谋划好重要产业区块的接续增长,谱写余姚经济发展新篇章,本文以制造业和消费两大领域为重点,立足经济发展之“危”与“机”的情势分析,提出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余姚经济发展的对策与思路。

    一、余姚经济受新冠疫情冲击的时间线

    新冠肺炎疫情作为二战以来最严重的全球危机,对经济正常运行带来重大影响。从时间轴来看,对工业和实物消费领域的影响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强烈冲击期(1-3月)。因国内疫情爆发,全市大部分工厂面临防疫物资短缺、员工复工率低、物流大规模中断等问题,甚至停工停产。而随着国际疫情的蔓延,工业品需求再度出现滑坡,出口企业订单延期、退单的情况持续增加。同时,线下消费市场遭遇重创,除了大型超市生活必需品消费外,商场、百货和专卖店基本处于停业状态。一季度全市规上、规下工业增加值同比分别下降8%和9.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13.7%。第二阶段是稳步复苏期(4-6月),依托强大国内市场支撑和宏观政策对冲,经济循环逐渐畅通,工业经济复苏势头强劲,上半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回归正增长(3.2%),规下增加值降幅缩小至4.4%。居民消费逐步放开,社会消费品零售额降幅收窄至8.4%。第三阶段是快速修复期(7月至今),工业生产迈入正常轨道,企业产能加速修复,出口替代效应逐步显现,前10月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7%,出口交货值增速年内首次转正,规下工业增加值三季度末增长0.1%,消费市场进入快速回补阶段,餐饮消费异常火爆,10月全市限额以上单位餐费收入当月增速达106.6%,1-10月累计降幅收窄至2.9%。

    疫情对服务消费领域的影响可分为两个阶段,且影响程度较实物消费更为深远。1-7月是消费全面停滞期。一季度全市旅行社和影院等企业业务全部停摆,其中影院直至7月20日才开始恢复开放,而旅行社自恢复运营以来,月收入仅有几十万元。8月份至今进入缓慢回升期,影院营业收入出现明显回升,旅游业依然不够景气,游客组团出游意愿不高,出境组团业务持续受到影响,预计旅游业形势回暖向好仍需等待较长一段时间。

    目前来看,新冠肺炎疫情在东亚大致受控,但在北美、拉美、南亚等地形势依然严峻,多个国家出现疫情反弹。因此判断,疫情还将持续一段时间,经济在冲击之下要完全恢复常态需要较长过程,预计最快于2021年12月基本结束,对我市经济的影响时间大约在两年左右。

    二、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余姚经济发展之“危”

    在疫情全球化、经济逆全球化形势下,余姚制造业一度面临供给链、需求端连环冲击,企业经营压力倍增,旅游、住宿餐饮、实体商贸零售、电影院线等线下居民消费需求大幅下降,全市稳增长、稳出口、稳消费压力明显加大。

    1.制造业遭受供需两端冲击。年初疫情来袭,我市制造业遭遇了2013年“特大洪灾”以来最严重的一次冲击,企业生产被迫中断,交通、物流不畅,造成大面积的生产供应链和产业链运转不畅等问题,一季度末全市产成品存货增速高达35.6%。进入4月,国内疫情得到有效防控,工业经济秩序稳步恢复,而全球疫情持续蔓延,部分国家生产体系、产业链出现紊乱,海外需求两极分化明显,1-10月全市工业品居家办公设备、家用电器、防疫物资配套产品需求高企,而消费品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1.3%,计算机、通信和电子设备,汽车,纺织,文教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等行业需求疲软,出口额均下降10%及以上。疫情发生至今已达数月之久,但其对工业经济带来的冲击和影响还没有完全消除,10月,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4.9%,同比已连续9个月下降,31个大类行业中有24个增加值增速仍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5.2%的行业增加值与去年同期相比仍是下降的,小微工业企业恢复速度相对较缓,增加值增速较规上平均低6.6个百分点。从目前形势判断,疫情对我市工业经济的冲击已从内部冲击演变成为外部冲击,从供给端冲击为主转向需求端受到冲击,而需求端受到的冲击影响更大,持续时间也将更久。

    2.工业出口短期冲击较为明显。余姚外贸依存度较高,前三季度进出口总额占GDP比重达79.5%(全省平均53%),且欧美市场是我市出口的主要地区(2019年欧美出口额占出口总额的59.3%)。在国际疫情影响下,全球经济陷入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深度的衰退,深度参与国际产业链协作分工的余姚制造业也难以幸免,出口短期回落明显。2月,新冠疫情与春节休假两项因素叠加之下,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同比下降18%。3-5月,外贸订单减少,需求持续下降,全市出口降幅从1.2%扩大至8%。6月全市出口增速触底反弹,其后恢复性增长势头迅猛。但值得注意的是,全市出口增长主要依靠疫情期间的特殊需求支撑与拉动,出口增长内生动力依然不足。如电气机械和橡胶塑料制品业出口分别增长11.5%和19.1%,若剔除这两大行业,1-10月全市出口交货值同比将下降6.1%。此外,出口累计增速恢复仍然不够理想。1-10月,全市出口交货值356.02亿元,同比仅增2%,与去年同期增长13.8%相比,回落11.8个百分点,出口占规上销售产值比重为26.4%,下降至近十年来的最低值,由此可见短期内新冠肺炎疫情对出口贸易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冲击,而疫情正在加速我市工业经济由出口驱动型向内需拉动型转变,随着中美摩擦和全球保护主义升温,出口形势将面临更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

    3.企业生产经营压力倍增。全球疫情持续白热化,我市制造业企业极限承压,负面影响明显增多。一是小微企业盈利能力下降。1-10月,小微工业企业数量占全市的88.4%,实现利润总额51.2亿元,同比增长6.7%(剔除投资收益等特殊因素影响),增速较去年同期回落18.5个百分点。二是全市亏损面和亏损额显著上升。10月末,全市亏损企业167家,同比增长19.3%,亏损面达13%,较同期扩大2.1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4.44亿元,同比增长37.9%。三是企业运营负担加重。随着市场需求疲软、库存积压、交货延期等问题逐渐显露,部分企业运营资金大幅增加,现金流持续紧张,企业坏账风险、债务风险、金融风险等随之增加。数据显示,规上工业银行贷款余额同比增速从去年年底的1.1%上升至10.1%,全市应收账款同比增长18%,增速较去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四是用工压力加大。要素驱动型发展模式和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导致我市人工成本相对较高,近五年规上企业应付职工薪酬年均增长12.1%,超出同期营业收入5.2个百分点。疫情期间,企业生产和利润下滑,劳动密集型行业用工压力随之凸显。

    4.实体零售遭遇消费寒冬。疫情之下人员集聚型消费受到限制,实体零售品消费需求下降,相关行业均受到波及和影响。其中,中低端汽车消费受疫情冲击明显。1-10月,全市27家汽车零售企业中仅8家实现正增长,中高端汽车如雷克萨斯、捷豹路虎、奥迪和宝恒等销量与去年相比有所增长,但中低端汽车如大众、日产和现代等销售下滑明显,销售额较去年同期分别下降31.6%、19.3%和21.2%。疫情冲击带来经济整体下行,消费者购买力和购买意愿下降,汽车中低端消费市场已经进入增长乏力阶段。文化娱乐和旅游消费受到重创。2020年春节档原本饱受期待,《唐人街探案3》、《夺冠》等多部影片集中上映,但受疫情影响,影片相继撤档,影院宣布休业,2-7月影院基本颗粒无收。7月底影院逐步开放,但排片量和上座率远不及预期,10月份影院收入仅去年同期的70%,前10月电影放映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1.9%。旅行社行情持续走低,出境业务继续暂停,境内业务以享受政府补贴的短途游为主,组团数量少、利润低。疫情正在逐步影响和转变居民的旅游消费习惯,短途自助游、自驾游成为出行首选,以携程、途牛为代表的旅游平台趁势抢占旅游消费市场份额,对传统旅游产业来说更是雪上加霜。1-10月,全市规模以上旅行社企业营业收入同比下降75.9%,小型旅行社如余姚风光假期旅行社、新世纪假日旅行社等均已注销关闭。

    三、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余姚经济发展之“机”

    虽然产业发展整体受疫情冲击较大,但我市疫情防控早、阻断早、清零早,复工复产决策准、动作快、措施实,经济发展一些积极向好因素也在加速积累。

    1.复工复产有序迅速。2月初我市便已千方百计组织企业复工复产,相较于其他地区复工更早、达产更快。2月底规上工业企业复产率已达91%,用工人数达到去年同期的95.8%,规下工业复工电力指数74.31,比宁波大市还高1.62个点,部分企业在同行竞争中率先起跑,如润华全芯微2月便全员复工生产,而地处沈阳的主要竞争对手到三月份仍在实行分批开工、1/3轮岗制。178家宁波防疫物资生产(配套)企业生产订单持续增加、产能成倍提升,成为全面复产主力军,如舜宇红外产值增长187.9%,吉丽医疗产值翻了6倍。以小家电、塑料制品生产为主的传统制造业逆势上扬,牢牢抓住欧美部分产业停摆之机,趁势弥补海外供需缺口,实现出口替代。1-10月,全市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8%,排名跃居宁波各县(市区)第一位。可以预见的是,疫情后全球产业布局势必加速重构,对率先恢复正常秩序的我市企业来说,是个难得的“窗口期”和转型期,完全有机会在更深层次更广领域参与全球供应链、产业链、服务链,扩大市场份额。

    2.政策支撑精准有力。G20线上特别峰会达成了全球抗疫共识,中央、省、宁波密集出台系列减税降费、金融信贷、稳岗就业等帮扶企业政策,余姚先后出台帮扶中小企业共渡难关20条、疫情期间金融激励政策、稳企业稳经济稳发展实施细则等政策。在不折不扣落实国家、省、市惠企政策的基础上,我市在减负、扩产、扩需、融资、信保等多个层面精准对接企业需求,加快各项政策落地见效,帮助企业共渡难关。前三季度累计减免企业税收29.04亿元,降低用电费用2.1亿元;减免企业社保费14.3亿元,惠及企业3万余家;落实失业保险稳岗返还1.34亿元,惠及企业9400余家。10月末,全市规上工业银行贷款余额达321.74亿元,比年初增加26.28亿元,农业银行余姚支行更是仅用一天时间就为某规上企业发放1.5亿元防疫信用贷款。余姚还是全国唯一一个与中信保签订战略协议的县市区,保额低(较宁波其他县市低20%)、赔付快(疫情期间平均15天、最快6天),对外贸制造业企业提供了坚强支撑。

    3.智造基础布局扎实。我市着力打造智能经济先行示范区,从2013年起便率先启动“机器换人”,通过举办中国机器人峰会、实施智能制造“千百十个”工程,年均实施智能化改造项目超200个,基本形成了以智能光电、智能家电、智能汽车及关键零部件为核心的智能经济产业集群布局。制造业企业智能化改造的意识和自觉已经形成,智能化改造投入持续加大,改造效益充分显现,如江丰电子、贝隆塑模一季度产值分别增长37.8%、21.1%,甬矽电子产值是去年3.6倍,精艺塑业基本建成同行业中首个模具加工智能车间,金瑞薄膜、佳贝思纷纷启动数字化车间二期建设。智能装备产业发展迅速,并在疫情中实现逆境突围。1-10月,全市高新、高端装备、人工智能产业同比分别增长16.4%、13.9%、32.8%,增速均稳居宁波各县(市区)第一。同时,我市制造业门类齐全,产业链完整的优势在疫情中充分展现,模具、机加工、塑料制品、五金等综合实力强,中亿、泰速相互协作15天研发出口罩生产线便是缩影。

    4.新型消费提质扩容。疫情期间,以网络购物和网上服务为代表的新型消费展现出了强大生命力,“网上菜场”、“网上超市”等线上消费模式迅速推广,线下品牌纷纷开辟线上渠道,全力打造直播电商、网红经济等消费新场景,如余姚本土零售业龙头家家福开始试水拼团和直播卖货,余姚市政府整合辖区内电商园区、淘宝镇村等资源,推出“姚品会”内销帮扶平台,鼓励外贸企业加快转型、打造符合国内新消费需求的“余姚制造”品牌,平台开播当天线上线下累计成交额超380万元。同时,市政府通过发放消费券、组织购物节、举办市长直播、开展电商资源对接等一系列措施刺激消费,余姚商贸业迎来发展黄金机遇期。1-10月,我市限额以上商贸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的零售额3.5亿元,同比增长43.0%,占全市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的6.0%,比去年同期提高2.3个百分点,并涌现出小麦电器、金佑电器和赵记网络等一批电商龙头企业。

    四、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余姚经济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疫情正在深刻并将长远影响我市经济发展。我们必须辩证认识和把握国内外大势,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善于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全面把握“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要求,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努力实现经济量的合理增长和质的稳步提升。

    1.落实新举措,努力帮助企业活下去。要把帮助企业“熬过去、活下来”作为当前助企的关键之举,推动服务企业活动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加快出台各项政策的操作细则,简化申报流程,加快兑付速度,努力做到“应补尽补快补”,切实提升企业获得感。要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出口退税、出口信保、出口信贷等合规性政策工具,减轻外贸企业面临的订单取消、延期损失。要深化“银企一条船”理念,鼓励各行向上争取贷款指标,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帮助受疫情影响大、前景好的企业做好贷款展期、延期等工作。落实重点出口企业名单化管理,给予信贷倾斜支持、利率下降优惠,缓解企业资金链紧张难题。

    2.拓展新领域,提升企业抗风险能力。支持企业在创新经营模式、拓展新兴市场上下功夫,不断增强企业免疫和抗冲击能力。要鼓励企业转变思维,抓好经营模式创新,大力挖掘新消费需求,积极发展线上营销、打造新应用场景,通过线上购物、直播带货、短视屏引流等非接触式的交易形式,以及各类线下的折扣促销活动,推动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要立足国内大循环,优化国内国际市场布局、商品结构、贸易方式,协同推进内需和外需发展。帮助企业结合产品属性、发展战略,有计划有步骤的开拓国内市场,实现出口有效替代。要紧盯逆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的潜在趋势,提升出口质量,指导企业重新定义目标市场,视情开拓日韩东南亚市场和新兴国家市场,抢占细分市场份额。

    3.探索新模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疫情将倒逼更多企业强化创新求变意识,重新梳理发展战略,苦练内功,提升核心竞争力。要加快智能化发展,启动新一轮智能化技术大改造行动,做好汽车零部件、橡塑、家电等行业改造提升工作,实现生产自动化、信息化、智能化。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以智能家电云平台为突破口,指导企业“挖掘数据、联网上云”,探索构建“5G+工业互联网”数字赋能产业新模式。引育一批数字化工程总包商,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提升数字综合服务能力。加快机器人、高纯金属材料、集成电路、光学薄膜等关键技术、核心部件的技术攻关,努力实现国产替代。聚焦人才工匠择业兴奋点,重点加大住房、学校、医疗等服务资源的提前谋划和高效供应,创新联合办学和定向培养机制,满足企业用工用才需求。要下大力气、大成本吸引国外创新人才带技术、带项目回国、回姚发展,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4.发展新产业,培育高能级产业链条。要抓住未来2-3年全球产业链重构战略窗口期,坚定不移地发展产业链集群,积极参与全球产业链重构。壮大光电信息产业,全力建好光电小镇,丰富产品系列、拓展市场应用,守住领先地位。培育大健康产业,以战略眼光做好优质医疗设备(用品)储备,支持瑞华康源、江丰生物等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重振模具行业,做专做精注塑模具、精密模具。加快发展机器人等高端装备前沿产业,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要聚焦新基建、智能装备、大健康等疫后投资新领域,绘制产业招商地图,策划开展线上线下专项招商引资活动,争取招引一批优质项目。要围绕“35”千百亿产业集群发展目标,加快“引资补链”“引资扩链”,以全球视野谋划生产一批重大项目、创新项目。

    5.引导新消费,加速释放消费市场潜力。要推进服务业供给侧改革,加快释放文化、旅游、体育、养老、托幼、家政、教育培训等服务消费的潜力,丰富文化和旅游产品供给,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要以阳明文化挖掘和营造为主要脉络,通过“互联网+新消费”模式激活阳明古镇步行街,打造地标性夜间经济示范街,提升余姚夜间消费力。要积极落实企业纾困解难政策,通过派发旅游消费券、设计省内旅游线路等途径,帮助旅行社企业加速恢复。要加力推动线上线下消费有机融合,促进传统线下业态数字化改造和转型升级。鼓励消费新模式新业态发展,创新无接触、少接触型消费模式,探索发展智慧超市、智慧商店、智慧餐厅等新零售业态。大力发展“互联网+社会服务”消费模式,培育丰富在线教育、在线医疗、在线文娱等线上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