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计分析
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 共同富裕先行市扎实开局
——2021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数据解读
发布日期: 2022-01-26 14:30
来源: 市统计局
阅读次数:

    2021年,面对复杂严峻的外部环境,全市上下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各项决策部署,统筹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全市经济保持较快增长,生产需求稳中有进,新动能持续增强,质量效益不断提升,服务新发展格局取得新成效,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扎实推进,“十四五”实现良好开局。

    一、经济保持较快增长,GDP增量创历史新高

    2021年,全市实现GDP总量14594.9亿元,增量达2186.3亿元,增速为8.2%,均是近年以来的最高点。

    1.工业和服务业协同拉动经济较快增长。工业拉动作用突出,全部工业增加值增长11.0%,高出GDP增速2.8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54.7%,拉动GDP增长4.5个百分点。服务业稳健发展,全年增加值增长7.1%,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4.2%,拉动GDP增长3.6个百分点。其中,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业在市场需求旺盛和价格上涨带动下,分别增长11.3%和10.4%,合计拉动GDP增速1.8个百分点;营利性服务业在信息服务业和人力资源服务业推动下增长9.2%,拉动GDP增速1.0个百分点。

    2.快增速和高价格助推经济增量创新高。全年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PPI)上涨8.5%,比全国、全省分别高0.4和2.2个百分点;市区居民消费价格(CPI)上涨2.1%,比全国、全省分别高1.2和0.6个百分点。相对较高的价格对以现价计算的增加值总量助推作用明显,尤其是我市行业占比居前的工业、批发零售业与大宗商品关联度高,价格推动作用更为突出。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6297.5亿元,增长11.0%,总量比上年增加1251.9亿元,占GDP增量的57.3%;批发零售业增加值1762.2亿元,增长11.3%,总量比上年增加329.9亿元,占GDP增量的15.1%。

    二、新兴动能持续增强,创新活力加速释放

    1.创新投入不断增加。全年全市财政科技支出增长16.6%,同比提高25.9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投资增长26.3%,高出固定资产投资整体增速15.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研发费用投入增长28.1%,提高15.2个百分点。

    2.新成果加速转化。全年全市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增长26.3%,新产品产值率达34.3%,同比提高1.3个百分点;列入国家“三新”统计的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服务器等新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14.6%、76.5%和54.2%;全市专利授权量突破7万件。

    3.新产业提速发展。全年全市规上工业人工智能产业、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新材料产业、高技术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1.3%、17.5%、16.6%、16.1%和16.1%,均高于规上工业增速。1-11月,规上服务业中科技服务业、数字经济服务业、时尚创意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7.5%、26.5%、25.8%和21.6%

    4.新业态持续活跃。全年全市限额以上贸易单位通过公共网络实现实物商品零售额364.9亿元,增长26.9%,高出限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11.8个百分点。

    5.市场主体加快培育。全年全市新设各类市场主体22.0万户,增长16.7%;截至12月底,全市共有各类市场主体120.8万户,增长9.4%,同比提高1.1个百分点。

    三、内外循环双向发力,新发展格局加快构建

    1.双循环枢纽功能进一步增强。全年全市口岸进出口首次超过2万亿元,达到2.05万亿元,占全国比重达5.24%,同比提高0.08个百分点;自营进出口首次突破万亿元,达到11926.1亿元,进出口、出口、进口分别增长21.6%、19.0%和26.3%;规上工业出口交货值和内销产值分别增长21.1%和21.8%,其中内销产值占销售总产值比重达到81.2%,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

    2.商品市场表现活跃。全年全市完成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商品销售额37361.8亿元,增长28.9%;销售额占比前四位的金属材料类、化工材料及制品类、煤炭及制品类、石油及制品类分别增长30.6%、29.9%、72.4%和24.9%。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649.1亿元,增长9.7%,两年平均增长4.4%,两年平均增速高出全省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18个商品大类中,汽车、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等重点商品零售分别增长16.0%和22.5%;限上餐饮收入增长17.0%。

    3.固定资产投资较快增长。全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0%,高出全省0.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和工业技改投资增速分别达到20.4%和21.7%,有效支撑工业经济发展。

    四、共同富裕扎实推进,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1.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2021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1.72,比全省和杭州分别低0.22和0.03,比上年缩小0.02,连续17年呈缩小态势。

    2.区域发展更趋协调。2021年,区县(市)之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和最低的倍差为1.43,与上年持平,比全省和杭州分别低0.18和0.49。收入最低地区水平与全市水平进一步接近,2021年比值为78.8%,比2020年提高0.5个百分点,比全省和杭州分别高9.9和26.5个百分点。

    3.低收入农户收入领先增长。全年低收入农户实现人均可支配收入19217元,增长15.2%,高于全省0.4个百分点,高于农村居民收入5.5个百分点。

    4.社会民生不断改善。财政民生支出保障有力,全年交通运输、住房保障、卫生健康支出分别增长65.8%、42.4%和12.2%;城镇登记失业率2.31%,保持较低水平;中心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为95.8%,同比提高2.9个百分点;PM2.5浓度为21微克/立方米,下降2微克/立方米。

    五、地区优势进一步巩固,发展特色不断彰显

    1.港口硬核力量稳步提升。加快锻造港口硬核力量,推进港产城深度融合发展,2021年宁波跻身新华·波罗的海国际航运中心发展指数榜单前十,比2020年上升一位;全年宁波舟山港货物吞吐量首次突破12亿吨,连续13年居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首次突破3000万标准箱,继续位居全球第三。

    2.民营经济贡献突出。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民营企业增加值增长13.0%,高出规上工业1.1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7.5个百分点,增长贡献率62.8%;民营外贸企业进出口额占全市比重达70.4%;民间投资占全部固定资产投资比重的58.1%,拉动投资增长5.2个百分点,贡献率为47.1%。

    3.制造业量大质优。全年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1.3%,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1.2%。关键核心技术取得新突破,新增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18家,占全省增量的51%,累计63家,稳居全国城市首位;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127家,占全省增量的41%,累计182家,居全国城市第三位。

    六、三大收入同步增长,质量效益持续向好

    1.企业利润保持向好。全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0.2%,利税总额增长9.4%,企业亏损面比上年同期降低1.7个百分点;营业收入利润率7.6%,比全省高0.7个百分点,每百元营业收入中的费用为8.25元,比全省少1.46元。1-11月,规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增长22.7%,比全省高29.9个百分点。

    2.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8.6%和9.7%,均高于经济增长速度;其中,城镇居民收入73869元,农村居民收入42946元,均列全省第二。

    3.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全年,财政总收入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均保持稳定较快增长。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达到1723.1亿元,超过成都,位居全国城市第10位;税收收入占比达到85.2%,同比提高2个百分点,反映出财政收入“含金量”高。

    七、指标匹配性较好,市场预期稳中向好

    1.用电量和货运量增长较快。全年全社会用电量938.4亿度,同比增长12.8%;制造业用电量622.7亿度,增长12.3%。全年完成货运量7.9亿吨,增长9.5%。

    2.存贷款保持两位数增长。全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存、贷款保持两位数增长,其中,新增存款3240.7亿元,比上年多增110.3亿元;新增贷款3593.8亿元,比上年多增329.4亿元。

    3.市场信心充足。全年制造业PMI除10月份受有序用电影响低于50,其余月份均处于景气区间,市场总体保持扩张;全年规上工业产能利用率达82.7%,比全国、全省分别高出5.2和0.2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增长27.0%,高出全省7.2个百分点,对投资增长贡献率47.3%,拉动投资增长5.2个百分点,制造业产业后劲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