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项 >12340社情民意调查
- 12340社情民意调查
对未来居家养老存在四方面期盼
宁波作为全国较早、全省率先颁布实施《宁波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被列入全国首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的城市,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在全国、全省均处于领先水平,初步形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为了解全市居民养老需求及对居家养老方面的政策期盼,宁波市统计局连续5年组织开展了居家养老需求调查。调查涵盖全市10个区(县、市),共获得成功样本12527个。本文以历年调查为基础,结合调研展开分析。
结果显示,居民对街道、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满意水平呈波动上升趋势,“自我照顾型居家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经济能力”和“健康状况”是居民养老方式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居民对未来社区居家养老的期盼主要体现在完善基本生活服务、健全医养康养服务、丰富文化娱乐活动和提升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准等四个方面。
一、现状分析
(一)44.3%的受访者知晓“甬有颐养”行动
调查显示,44.3%的受访对象表示知晓宁波市正在实施“甬有颐养”行动、以奋力打造与建设共同富裕先行市相适应的幸福颐养“重要窗口”。其中,“知道,非常清楚”、“听说过,但不太清楚”的分别占10.4%和33.9%。
(二)满意度评价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
调查显示,2022年居民对我市街道、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的满意度得分为78.9分,虽较2021年有所下降,但分别较2020年、2019年和2018年提升了1.8分、5.7分和7.9分,总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
图1 近五年我市养老服务满意度得分
分地区看,2022年满意度排名前三位的分别是北仑(83.0分)、余姚(81.2分)和宁海(80.7分)。从五年变化趋势看,各区(县、市)满意度得分均有所提升,其中海曙、奉化和北仑提升幅度位居前三,满意度得分分别比2018年提高了11.1分、10.7分和10.2分。
表1:居民对街道、社区养老服务的满意度评价(2018-2022)
(单位:分)
区(县、市) | 满意度(2022) | 满意度(2021) | 满意度(2020) | 满意度(2019) | 满意度(2018) | 2018→ 2022 |
全市 | 78.9 | 81.2 | 77.1 | 73.2 | 71.0 | 7.9 |
海曙区 | 77.8 | 80.7 | 76.5 | 69.5 | 66.7 | 11.1 |
江北区 | 73.7 | 77.1 | 74.6 | 72.0 | 67.5 | 6.2 |
北仑区 | 83.0 | 82.6 | 77.6 | 71.7 | 72.8 | 10.2 |
镇海区 | 78.4 | 83.5 | 79.5 | 73.7 | 71.0 | 7.4 |
鄞州区 | 75.2 | 80.9 | 77.2 | 75.4 | 69.6 | 5.6 |
奉化区 | 79.7 | 78.3 | 73.7 | 71.5 | 69.0 | 10.7 |
象山县 | 79.7 | 85.1 | 79.4 | 71.7 | 76.7 | 3 |
宁海县 | 80.7 | 84.2 | 77.8 | 74.1 | 72.9 | 7.8 |
余姚市 | 81.2 | 76.5 | 76.9 | 74.8 | 74.7 | 6.5 |
慈溪市 | 78.7 | 83.1 | 77.1 | 76.5 | 71.4 | 7.3 |
(三)“自我照顾型居家养老”为主要养老模式
调查显示,当前居民的养老模式主要是居家养老。当询问“您或您的家人目前的养老方式是哪种”时,87.3%的受访者选择了“在家养老”,远高于其他选项。
图2 居民对养老模式的偏好
在居家养老中,选择“主要是自己照顾自己”的近八成(76.3%),远高于其他养老模式。
图3 居民居家养老方式
(四)“经济能力”和“健康状况”为影响养老方式选择的主要因素
调查显示,“经济能力”和“健康状况”是居民养老方式选择的主要考虑因素,选择占比分别为61.7%和59.9%。此外,“家庭关系”、“家庭其他成员赡养能力”和“家庭住房面积”也一定程度影响着我市居民养老方式的选择。
图4 居民养老方式的影响因素
(五)养老服务中心服务受众相对有限
全市镇乡一级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点)覆盖率已达100%。但调查显示,每天都会去的农村和城镇老人比重分别为26.1%和21.6%,均不到三成。此外,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服务的受众程度依然不高,其中知道有助餐服务的老人不到七成,接受过上门服务的老人仅占二成,有过适老化改造服务的老人不到二成。
二、居民对居家养老服务的期盼
调查显示,伴随消费需求的升级,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也从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即从基本的物质需求、健康需求向多元化需求转变。其对未来居家养老服务的期盼也趋多元化:
(一)期盼基本生活服务更完善
满足基本生活需求是居家养老的重中之重。调查显示,近五成(47.4%)受访者认为“社区提供的居家养老配套服务不够完善”。而居民希望所在街道、社区提供的养老服务中,“提供生活用品、送饭、送医、送药上门服务”(58.7%)为首选。此外,“养老护理人员上门护理”(45.1%)和“提供老年人集中就餐”(41.6%)的生活服务需求也相对旺盛。
(二)期盼医养康养服务更健全
近几年来,医养康养相结合的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在宁波推广。调查显示,近五成(47.4%)老人表示了解或了解一些。面对大力推广的医养康养相结合新型居家养老模式,居民普遍希望完善以下服务:一是提升基础医疗服务能力,例如健康检查服务能力和服务中心(站点)医疗服务能力;二是提供便捷就诊服务,例如预约挂号、出院转介等服务;三是提供更多咨询及培训服务,例如养生保健、疫病预防、自我照护能力等的咨询和培训。
(三)期盼文化娱乐活动更丰富
在满足基本生活需求、身体康健的前提下,更多老年人对文化娱乐等方面的精神需求日趋旺盛,主要存在以下期盼:一是希望提供更多室外活动场地,便于老年人健身、交流,其中城镇老年人这方面意愿更强烈;二是希望提供更加充足的棋牌、影视场地,便于老年人休闲娱乐,其中农村老年人这方面意愿更强烈;三是提供图书报刊阅读及分享、书法、绘画、乐器、舞蹈等培训、互动式活动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文体娱乐活动,将老年大学课程搬进覆盖面更广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四)期盼服务人员专业化水平再提升
当前,养老服务人员存在年龄普遍偏大、专业能力相对偏低的现象。在“银色浪潮”下,老年人对服务人员专业水平的提升充满期待:一是希望养老服务人员在康复护理、基础保健等专业水准方面进一步提升;二是希望养老服务人员在沟通、心理疏导等专业水准方面进一步加强;三是希望有更多养老护理等相关专业毕业的年轻人士加入,全方位提升养老服务行业水准。
三、意见建议
(一)丰富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内容
进一步深入推进养老机构服务资源向家庭、社区延伸,在社区内推广“助餐、助洁、助浴、助行、助医、照料、文娱”等服务,不断扩大居家养老服务供给,组织和引导物业公司、零售服务企业、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拓展养老服务功能,让老年人足不出社区就能够享受到多样化、专业化的养老服务,使更多老年人享受到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的实惠与便利。
(二)优化医康养结合新型居家养老模式
根据老龄人口、养老机构、医疗卫生资源等分布情况,从“医养结合、家院互融”出发,通过准入机制与资源分享机制建设,多渠道、多元化引入相关资源,建立并完善养老服务中心与医疗机构之间的预约就诊绿色通道和双向转诊通道。同时分阶段制定发展目标,逐步达到医疗资源和养老资源的合理配置与融合。此外,通过政策优惠,鼓励符合标准的养老服务中心内设医疗机构或坐诊机制,引导社会化程度高的专业养老服务中心走优质医、养、护一体化的发展道路,进一步促进康养体系建设。
(三)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居家养老服务专业化队伍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建立健全多层次养老服务培训机制,加强社区养老机构管理人员、居家养老服务从业人员的培训培养,系统化开展岗前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同时鼓励大专院校学生到各类养老机构实习或工作,为养老事业的健康发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分享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