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区县分析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典型代表。建筑业的繁荣程度,直接体现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整体水平,是吸引就业和创造消费的重要阵地,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至关重要。本文从近五年余姚市资质以上建筑业省内业务的表现,分析建筑业发展的成果和面临的各种制约因素,从宏观层面建立对余姚市建筑业发展的整体印象、能力水平和趋势判断。
一、发展成果显著
(一)GDP占比保持稳定。建筑业在国民经济整体中占比不大,但其绝对总量与整个第一产业基本相当,是第二产业中不可或缺的行业。近五年来,余姚市现价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6%左右(除疫情前两年受停工影响稍有回落外),平均增速与GDP名义增速保持同步。从占比上看,2023年宁波平均占比为4.8%,余姚市建筑业还有较大提升空间,但在余姚市“工业立市”的背景和近两年建筑工程需求有所萎缩的压力下取得如此成绩实属不易。
(二)企业数量快速增加。2019年,余姚市共有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33家,到2023年底,企业家数净增到192家,年均净增约14家。其中亿元以上产值企业由28家增加到30家,1000万以下产值企业由34家增加到42家,大量新增企业处于成长期,建筑业发展基本面保持积极稳定。截至2023年底,余姚市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数量位居宁波各县(市、区)第二位,占宁波企业总数的约12.1%。
(三)建筑业生产规模持续扩大。在企业数量不断增加的同时,建筑生产也保持快速增长,资质以上建筑业省内产值由2019年的87.30亿快速增长到2023年的144.82亿,年均增长13.5%。受益于2018年以来房地产开发投资较快增长和2021年以来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增长的接续拉动,建筑业生产迎来一波小高潮,部分行业龙头企业借此机遇不断做大做强。2023年底,余姚市主营房屋建筑产值近10亿的企业有2家,主营水利设施建设产值过2亿的企业有2家。重点龙头企业的快速成长有力推动了余姚市建筑业的蓬勃发展,城市面貌得到极大提升,规划布局得到较大改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明显改观,人民生活环境显著提高。
(四)从业人数稳步增长。建筑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一线工作人员有很大比例为外来人口,建筑业对吸纳就业和促进消费有至关重要的拉动作用。2019年至2023年,资质以上建筑业从事建筑活动的平均人数由28129人增加到38764人,年均增加约2658人,年均增长率为8.3%。
二、发展瓶颈突显
(一)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一是业务萎缩风险扩大,产出能力受限。建筑业的产出来自于承接的工程,合订的合同额骨决定着未来的产值。2023年,企业签订的合同额同比仅增长3.7%,落后省内产值增速5.4个百分点,其中新签合同额同比下降3.8%,隐患初现。2024年前三季度,结转合同额、新签合同额全面下滑,分别下降1.3%和13%,企业面临业务持续萎缩的风险。如果以去年省内产值口径计算,今年前三季度省内产值同比大幅下降20.7%,增速位于宁波各县(市、区)倒数第二位。二是财务状况表现不佳,亏损加剧。自去年以来,企业营业收入、利润总额、应付职工薪酬、应缴增值税四大指标全面下降,2023年同比增速分别为-4.9%、-5.4%、-11.2%和-4.0%,2024年前三季度降幅进一步大幅扩大到36.8%、52.1%、37.8%和37.4%,形势相当严峻。
(二)企业规模化程度不够。从企业规模来看,余姚市建筑业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的弊端没有根本性改变。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余姚市在库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195家,其中大型企业仅2家,且均为国有企业,中型企业35家,小微企业158家。数量占比高达81%的小微企业,前三季度完成总产值31.77亿,占比仅为23.7%,而2家大型企业完成的总产值占比就高达43.4%。2024年前三季度,余姚市资质以上建筑业省内产值仅85.1亿元,总量排在宁波各县(市、区)倒数第一位。从产值亿元以上企业名单来看,截至2023年底,近五年累计净增的59家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中,只有5家产值过亿元,原有133家企业成长为产值过亿的只有7家。企业规模过小的问题没有改观,本土企业成长缓慢,建筑业发展后劲犹显不足。
(三)企业竞争力不强。一是资质等级普遍偏低。截至2024年前三季度,余姚市在库资质以上企业中,具有一级以上资质的有15家(总承包一级8家,专业承包一级7家),占比仅7.7%,没有特级资质企业。二是对外业务扩张能力较差。剔除引进的中铁十九局华东公司,2023年完成省外建筑业产值仅3.23亿,分包出去的产值仅1.91亿,对比优秀兄弟县(市、区)差距明显。余姚市企业业务仍局限在本土范围内,缺少走出去的意识和能力,整体竞争力较弱。
(四)行业发展前景堪忧。2021年以来,国家加大对房地产业的宏观调控力度,房地产开发投资持续下行,住宅施工企业受到的影响较大。近段时间来,随着多个保障性住宅的开工建设,上述影响有所缓解,但未从根本上解决其带来的长期影响。受到政府债务限制,余姚市除少数重点交通和水利工程外,其他基础设施项目建设有所放缓,对部分企业的业务开展形成负面影响。当前,我国面临的国内外形势更加严峻,国内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制造业投资开始持续下滑,对厂房建设施工企业也造成较大的冲击。因此,今后一段时间内,建筑业面临业务需求萎缩的风险,发展前景令人堪忧。
三、县一级建筑业发展面临的困境
(一)资源要素劣势。一是先发劣势。建筑业企业规范化认证和管理是个渐进的过程,县一级由于层级低、能级低、资源禀赋较差,市场反映往往“后知后觉”,企业管理人员的意识和业务习惯相比高能级城市较为滞后。二是智力劣势。建筑业企业不管是资质要求、业务操作都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和设备,县一级在这方面差距巨大。三是理念劣势。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工程领域在规划、设计、工艺、先进设备等方面标准越来越高,对企业管理者和一线施工人员的思想理念的要求水涨船高,县一级企业在这方面短板明显。
(二)业务模式劣势。县一级建筑业业务植根于传统熟人社会,多数企业习惯于依靠以往业务关系来巩固老业务、拓展新业务,与企业负责人个人能力直接相关。工程建设是与国土规划、城市规划、方案设计、环境工程、材料科学等紧密相关的产业链,在日益规范的工程招投标制度和全国统一大市场的竞争压力下,一旦外来大型企业参与竞争,传统企业胜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多数只能承接末端业务或者大型企业看不上的小工程,企业自我更新能力受阻。
(三)业务能力劣势。企业的资质是对其业务能力的有力证明,要求企业有相对应的人员、资金、设备和资源调度能力,维持相应的业务能力又需要企业具有相适应的财力支撑,要保持财务健康又需要企业能源源不断地承接工程形成利润增长,维持良性闭环对企业的整体要求是相当高的。但县一级建筑业企业大部分企业主存在小富即安的思想,缺乏将企业迭代发展成百年老店的意识、毅力、能力和相关资源,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明显短板。
(四)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劣势。工程领域的成本控制需要对工程方案实施、既往工程实施经验、资源调度能力、资金筹措能力、现场管理能力等进行全方位优化组合,小微企业在这些方面是存在明显缺位的。成本控制不佳,必然导致企业利润率低下,企业长远存活率不高。
四、对策建议
(一)规范市场准入,严格资质管理。根据标准规范市场准入审核,杜绝“带病上岗”,从源头提高建筑业企业质量。严格按照建筑业资质等级要求,严肃监管责任,淘汰一批“表里不一”的劣质企业,不断提高企业经营管理能力和技术能力,为企业发展奠定基础。
(二)扶持支柱企业发展,激发中小企业潜力。充分发挥重点行业龙头企业的作用,既需要全能选手,也需要行业精兵,支持总包企业和分包企业良性互动。通过政策引导,促进企业资源整合、强强联合,加快培育一批资产规模大、融资能力好、市场竞争力强、资质等级高的大型建筑业企业。对“建筑业龙头企业”等优质企业,在资质晋升、信贷融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市场开拓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充分发挥余姚市建筑业企业数量优势,积极引导小微企业进行资质迭代升级和专业化、差异化经营,支持和鼓励小企业兼并重组,激发企业做大做强的信心和决心。逐步形成以大带小、大小配合、内外协同的整体协调向上的行业发展新面貌。
(三)健全良性有序竞争环境,营造良好行业氛围。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引导企业向省、市外发展,鼓励建筑业企业在省、市外承接工程项目,拓展市场范围。对省外拓展市场企业进行税收奖励和补贴,营造良好的相互促进的企业发展氛围。逐步出清“空壳企业”和恶性竞争企业,努力创造良好建筑业企业经营环境,长期坚持、久久为功,逐步提高企业内生质量。
(四)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升员工素质技能水平。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建筑标准和要求不断提高,智能建筑、绿色建筑等不断涌现。为适应新的市场需求,要引导建筑业企业加强在人才引进、培训、岗位继续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不断提升企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在市场竞争中赢得先机。
(五)聚焦行业发展规律和政策,提高理解践行能力。社会总是向着更加文明的方向不断演进,经济总是不断朝着更加繁荣方向发展。在当前形势下,国家必将会出台一系列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要及时分析政策导向,结合本地实际抢抓利好,在新的智慧城市建设、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老旧城区改造更新等方面做好应对准备,努力在新机遇中促进本地建筑业取得更高水平、更大规模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