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您的位置: 首页 >专项 >12340社情民意调查
- 12340社情民意调查
宁波市的托育需求如何?托育服务怎么样?近期,宁波市统计局对全市0-3周岁婴幼儿家庭开展了宁波市托育需求及托育服务满意度调查,共收获成功样本2000个,覆盖全市10个县(市、区)。
调查显示,我市婴幼儿家庭托育需求较为旺盛,仅有16.9%的受访家庭无送托计划,69.6%的受访家庭已经或计划送托,13.5%仍在考虑。
但受距离、价格、服务质量等因素影响,仍有家庭面临“托不上”“托不起”及“不敢托”等问题,期盼政府进一步优化托育机构布局、加大托育财政补贴、提高托育服务水平,构建“托得上”“托得起”“托得好”的普惠共享、优质可靠的托育服务体系。
1、全市托育服务整体较受肯定
调查发现,我市0-3周岁婴幼儿家庭托育需求较为旺盛,全市托育服务整体较受肯定。数据显示,25.4%的受访家庭表示“已送至托育机构”,44.2%“计划送托”,另有13.5%“还在考虑”,“无送托计划”的受访家庭占16.9%。受访家庭对我市托育机构服务满意度为88.0分。
图1 0-3周岁婴幼儿目前托育情况
在受访者中,有25.4%的受访者已将家中婴幼儿送至托育机构,从婴幼儿年龄看,2-3周岁幼儿已送托比例最高,达到35.8%;分城乡看,城镇居民送托比例为26.4%,高出农村(22.6%)3.8个百分点。问及受访者送托的主要原因时,65.9%的受访者表示“希望专业托育机构能够起到早教作用”,57.3%的受访者表示“工作忙,没时间照看孩子”。
有57.7%受访家庭计划送托或仍在考虑,而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为主要考虑因素。数据显示,44.2%的受访家庭表示“计划送托”,13.5%“仍在考虑”。当问及受访者在选择托育机构时主要考虑哪些因素时,“照护水平及服务质量”选项比例最高,为63.4%;其次为“收费标准”(41.8%);其他还包括“接送距离”(31.9%)、“机构资质”(23.2%)及“教育理念”(16.8%)等。分人群看,“计划送托”的受访者对“机构资质”关注度更高,选项比例(27.4%)高出总体平均4.2个百分点;“还在考虑”的受访者中,56.5%表示“收费标准”是主要考虑因素,高出总体平均14.7个百分点。
图2 受访者选择托育机构时的主要考虑因素
除此之外,调查发现,有16.9%受访家庭无送托计划,附近没有托育机构、不放心机构服务质量为主要制约因素。受访家庭未送托的原因除了“孩子太小了,不舍得让孩子离开家里”(45.8%)和“家中有人照料,不需要送托育机构”(39.9%)外,主要为“附近没有托育机构,接送不放便”(27.5%)和“不放心托幼机构的师资和服务”(26.8%),此外还包括“价格太高”(18.0%)等。城乡之间制约因素略有差异,城镇居民更重视机构质量,30.1%的城镇受访者因“不放心托幼机构的师资和服务”未送托,高出农村12.6个百分点;农村居民则更多受价格制约,22.6%的农村受访者因“价格太高”未送托,高出城镇6.3个百分点。
图3 受访者未送托的主要原因
在送托的过程中,托育服务很关键。调查显示,已送托的受访者对所在托育机构的服务满意度为88.0分,分别有51.6%和37.5%的受访者表示“满意”和“比较满意”。分城乡看,城市(88.8分)满意度高出农村(85.1分)3.7分。具体来看,居民对本地托育机构的师资水平和环境及硬件设施评价较高,在师资水平方面,38.1%的受访者给出了正面评价,56.1%给出中性评价,给出负面评价的仅占5.8%;在环境及硬件设施方面,44.8%的受访者给出了正面评价,52.2%给出中性评价,仅3.0%的受访者给出负面评价。
2、市民还关心这些托育问题
调查数据显示,39.8%的受访者认为“增加托育机构数量,提升布点合理性”是提升本地托育服务水平的着力点之一。当前托育服务覆盖面有待进一步扩大,特别是农村的覆盖面仍然较低,增加点位、提升布局合理性是当务之急。建议完善以家庭照护、社区统筹、社会兴办、单位自建、幼儿园托班5种模式为主,家庭托育点和社区驿站为补充的“5+X”托育服务体系,扩大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总量,满足群众就近入托的愿望。
51.6%的受访者认为“提供婴幼儿入托补贴,减轻家庭负担”是提升本地托育服务水平的重要着力点。群众对于加大托育补贴的呼声较高,政策支持和保障力度还需提升。一方面,要加强对家庭托育服务的补助,通过发放职工托育津贴,为困难家庭提供一次性托育补助等方式,切实减轻家庭负担;另一反面,加快针对托育机构的各类政策和补贴政策落地。
当问及受访者提升本地托育服务水平应从哪些方面着力时,64.3%的受访者选择“严格审查托育机构资质,进一步规范行业标准”;47.8%选择“加大对专业人员的培育,提升托育机构师资水平”。可见公众对提高托育服务质量的期盼之切。建议一方面加强人才培养力度,鼓励相关高职院校开设托育服务专业,为托育服务机构输送优秀专业人才;另一方面,建立更为细致的监管体系,确保托育机构的合法经营和安全运营,为家庭和社会提供更好的托育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