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统计分析
上半年宁波主要经济指标数据发布后,宁波统计小编专访宁波市统计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新闻发言人许海燕和国家统计局宁波调查队党组成员、副队长、新闻发言人蒋晓红,对上半年全市经济运行情况做进一步解读。
问题一:上半年宁波经济“成绩单”已出炉,请问您如何评价上半年宁波经济运行的整体表现?有哪些主要特点?谢谢!
许海燕:谢谢您的提问。宁波外贸依存度达78.3%,远高于全国(32.5%)和全省(58.4%),受外部冲击的影响更为直接。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锚定高质量发展方向,有力有效应对外部冲击,上半年我市GDP同比增长5.1%,尽管这一增速较一季度有所放缓,但主要经济指标延续了平稳增长态势,经济的基本面依然坚韧。从上半年经济运行特点来看,可以概括为四个“稳”。
第一个“稳”体现在供给端支撑稳定。从工业看,上半年,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高于GDP增速0.6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5.5%。其中规上工业重点行业支撑有力,增加值占比前十行业增速“九升一降”,合计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2个百分点,工业“压舱石”作用进一步凸显。从服务业看,服务业增加值增长5.6%,增速较一季度提高0.3个百分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9.1%,拉动GDP增长3.0个百分点,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和贡献率进一步提升。从农业看,扎实做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3.7%,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
第二个“稳”体现在需求端运行平稳。消费方面,上半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2%,较一季度提高1.5个百分点。在以旧换新政策的加力扩围下,消费潜力持续释放,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通讯器材类等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倍和29.3%。出口方面,在外部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出口展现较强韧性,增长10.1%,仍保持两位数增长,分别高于全国、全省2.9和1个百分点。投资方面,“两重”建设项目加快推进,基础设施投资增长24.0%,增速明显高于全部投资。
第三个“稳”体现在民生端稳步改善。就业物价总体平稳。截至6月末,全市城镇新增就业11.8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2.37%;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增长0.1%,涨幅较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不断增加。全体、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分别名义增长4.6%、4.2%和5.2%,城乡居民收入比为1.62,比上年同期缩小0.02。民生投入持续增长。民生支出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超七成;公共服务投资增长20.9%,其中教育设施、广播电视电影和音像业、体育设施等领域投资增速均超过20%。
第四个“稳”体现在要素端保障稳固。电力供应较为充足。上半年,全社会用电量555.1亿千瓦时,增长6.8%,其中工业用电量395.8亿千瓦时,增长5.6%,增速分别较一季度提高2.2和1.1个百分点。交通运输较快增长。旅客周转量和货物周转量分别增长13.7%和12.2%;宁波舟山港集装箱吞吐量增长9.8%。金融信贷支撑有力。6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余额增长9.0%,其中企(事)业单位贷款增长12.8%。
问题二:上半年宁波市居民消费价格有哪些值得关注的特点?谢谢!
蒋晓红:谢谢您的提问。上半年,宁波CPI同比上涨0.1%,涨幅比一季度回落0.1个百分点,运行总体平稳。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逐步回升,上半年同比上涨0.7%,涨幅比一季度扩大0.1个百分点。具体来看,有以下结构性特点。
一是其他用品及服务、衣着价格涨幅扩大。上半年,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同比上涨10.0%,涨幅比一季度扩大0.7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0.28个百分点。其中,国际有色金属价格上涨,推动金饰品、银饰品和铂金饰品价格同比分别上涨35.3%、5.4%和4.0%;消费需求持续回暖,叠加假日和文体娱乐活动等因素,带动在外住宿价格同比上涨12.0%。受羽绒等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影响,上半年衣着价格同比上涨4.1%,涨幅比一季度扩大0.2个百分点。
二是食品价格和能源价格下拉影响较大。上半年,食品价格同比下降0.7%,能源价格下降3.4%,两者合计下拉CPI0.39个百分点。食品中,牛肉价格同比下降11.3%;市场鲜菜供应总体充足,同比下降5.3%;受伏季休渔和生长周期影响,水产品价格由一季度下降转为上涨,上半年平均上涨0.9%;猪肉价格1-5月份连续上涨,6月份转为下降,上半年平均上涨2.6%,涨幅比一季度回落3.9个百分点。受国际油价变动影响,汽油价格同比下降7.1%,降幅比一季度扩大4.5个百分点。
三是核心CPI逐步回升。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的核心CPI月度同比自3月份起逐步回升,6月份上涨1.0%。服务价格平稳上涨。上半年,服务价格同比上涨0.1%,涨幅与一季度相同。其中,居民文娱消费需求旺盛,电影及演出票价格同比上涨17.4%;高品质生活服务需求增加,家庭服务价格同比上涨3.2%。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涨幅扩大。上半年,扣除能源的工业消费品价格同比上涨1.5%,涨幅比一季度扩大0.3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0.35个百分点。其中,受国际金价上行影响,金饰品价格上涨35.3%,涨幅比一季度扩大3.1个百分点,影响CPI上涨0.20个百分点;燃油小汽车和新能源小汽车价格分别下降2.1%和2.2%,合计影响CPI下降0.09个百分点。
问题三:党中央高度重视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今年以来,宁波陆续出台了支持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措施。请问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情况如何?谢谢。
许海燕:谢谢您的提问。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今年以来,宁波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一体构建具有宁波特色的“510”科技创新体系和“361”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推进全域高水平创新型城市建设。从目前情况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已在创新主体、科技投入、新兴产业、新质产品等领域显示出新成效。
(一)从创新主体看,活力迸发。宁波始终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加大科创企业培育力度。截至2024年末,全市共有885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2家“瞪羚之星”(储备)企业,418家专精特新“小巨人”和104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分别居全国第5位和第1位。1-5月,全市规上工业中有研发活动的企业6976家,占规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为64.0%,占比同比提高2.4个百分点。上半年,新增省专精特新企业330家,国家重点“小巨人”33家。
(二)从科技投入看,持续加大。1-5月,全市规上工业企业研发费用同比增长5.1%,增速比营业收入高3.5个百分点;研发费用相当于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56%,同比提高0.08个百分点。规上服务业企业研发费用增长24.0%,增速高于营业收入14.5个百分点。上半年,财政科技支出增长12.1%,增速较一季度提高22.9个百分点,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比重为11.4%。新质产业投资保持活跃,科技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装备制造业等投资分别增长37.3%、18.0%、5.0%,增速均明显高于全部投资。
(三)从新兴产业看,较快增长。工业中,上半年,高技术、数字经济、装备制造等规上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3.1%、7.7%和6.5%。传统产业加快改造升级,十七大传统制造业增加值增长5.5%,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3.1个百分点,贡献率为54.2%。服务业中,1-5月,规上数字经济服务业、科技服务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5.8%和10.4%,增速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均高于规上服务业平均水平。
(四)从新质产品看,培育加快。随着工业转型不断推进,“智改数转”提档加速,新动能产品生产保持快速增长态势。上半年,集成电路、光缆、工业机器人和太阳能电池等产品产量分别增长22.8%、33.1%、48.3%和82.2%,均保持20%以上的增长速度。全市规上工业企业中4682家有新产品产值,占比达42.9%,新产品产值率为32.8%,比去年同期提高1.1个百分点。限额以上单位可穿戴智能设备和智能手机等商品零售额增长2.2倍和26.2%。
问题四:上半年宁波市PPI同比下降3.2%,继续保持低位运行,主要是哪些原因造成的?谢谢!
蒋晓红:谢谢您的提问。上半年,全市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同比下降3.2%,降幅较一季度扩大1.0个百分点,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一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带动石油相关行业价格下行。今年以来,国际原油价格整体震荡下行,带动宁波石油相关行业价格下降。石油煤炭及其他燃料加工业月度同比降幅在2.6%-13.2%之间,上半年平均下降7.4%。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月度同比降幅在2.2%-11.4%之间,上半年平均下降7.0%。
二是外贸环境不确定性导致部分出口占比较高的行业价格承压。受国际贸易环境不确定性影响,宁波部分行业出口价格承压。上半年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同比下降4.9%,电气机械和器材制造业同比下降2.0%,金属制品业价格同比下降2.0%,通用设备制造业价格同比下降0.9%。
三是传统动能转换带动钢材、水泥行业价格下行。与房地产相关的钢材、水泥等建筑材料需求偏弱,上半年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下降9.9%,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价格同比下降5.8%。
四是政策发力叠加成本下降带动能源价格下行。《2025年浙江省电力市场化交易方案》实施以来,通过构建更灵活、高效的市场体系,推动市场电价下行。同时,今年煤炭价格有所回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发电企业的成本,带动电价下降。上半年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出厂价格同比下降6.0%。
但随着各项宏观政策加力实施,部分行业供需关系有所改善,价格有所回升,上半年宁波市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价格同比上涨4.7%。部分行业价格降势趋缓,食品、一般日用品和耐用消费品价格同比虽分别下降1.3%、0.7%和0.9%,但降幅比一季度分别收窄0.4、0.3和0.1个百分点。